在今時今日的香港,港府「政治凌駕專業」已非新事,從最初教師因政治立場與政府相左,被判專業「失德」後釘牌、修訂《醫生註冊條例》引入「非本地」醫生等,明顯是要在各個專業界別落實「全面管治權」。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日前表示,建議財務匯報局(財匯局)全面接管會計師、執業單位及上市公司核數師發牌事宜,變相進一步架空會計師公會。
上一輪財匯局改革為2019年底,當時政府把上市公司核數師發牌資格,從會計師公會剝奪過來。然而,於上個財政年度因未能如期公佈核數報告而須停牌的上市公司多達48間,接近歷年之冠,其中近2成公司(如志高控股、第七大道、中滔環保)的延後理據,僅為「核數師須額外時間」、「疫情影響」等。要知道上市公司停牌時間越長,股東除了無法在市場上自由買賣股票外,亦會因停牌這類不利消息而蒙受額外的風險,就此,卻不見財匯局發揮其自詡的「監管」功能,使這些公司能加快處理核數報告,盡早復牌。
如今財匯局從會計師公會奪取會計師發牌權,顯然把過去行之有效的專業制度廢除,仿效中共「一把抓」的集權政策。上年年底,隨着代表民主及改革派的鄭中正、區紀倫等人於會計師公會換屆選舉勝選後,民主派在公會中擁過半數席位,原本有望落實一人一票選正副會長的重要改革,如今港府再度出招,僅以「通知」的形式向公會表示削權,變相減低公會在業界的實質影響力。
再者,在選舉制度被「完善」後,會計界仍能保留一席於功能組別,並繼續以「個人身份」選出議席,雖然在具中國特色的資格審查後,應該再不會有民主派能晉身為候選人,但港府為免徒添變數,此刻選擇執掌會計師發牌權,無疑是製造新一輪白色恐怖,直接從向選民身上着手。自公務員、非公務員合約工及公職人員等超逾20多萬人相繼宣誓後,港府要求專業界別宣誓效忠《基本法》屬早晚的事,為求「名正言順」,港府索性向會計師公會開刀,可謂此地無銀。至於未能如期宣誓者,相信將與公務員一樣,只有「離場」一途,意味港府又成功把宣誓僭建於專業執照的資格上。
專業界別獨立於政府體系運作,本是有理有節,以上年本地醫護人員以罷工形式要求港府及早對中國內地封關為例,世界各地(包括中國在內)果斷封關政策,在防疫方面不但具科學根據,而且的確有效阻止疫情傳播,惟一眾醫護卻被港府視為「政治凌駕專業」。現在港府逐步蠶食教育、醫護、法律及會計等專業界別的自主性,不正是賊喊捉賊嗎?
家興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