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怪談:不談女性,談何生育?(陳希彤)

國際怪談:不談女性,談何生育?(陳希彤)

中國再開放生育政策,二孩變三孩,網絡上一片反抗聲。而香港有地產商說,要生了兩個孩子才可以使用避孕用品──簡直是一個信奉自由市場的人最不自由的思想。更令人納悶的是,講生仔,卻真的「要仔唔要乸」,不談女性健康,何談生育?

一孩政策年代生下的孩子,就是今日適婚生育之年的一群。然而當年要仔不要女,導致當今中國男性過多,卻不夠女性作伴。近年東南亞多國和中國接壤的邊境常有女性失蹤,被人擄去當新娘時有聽聞。而三孩政策消息一出,中國朋友圈中的女生再被家人催促生育,如此令人相當擔憂。沒有話語權的女性,在生育問題上肯定更為無助。今日境況,是當年的政策失敗的後遺。而收拾局面的責任,卻多數不幸地落在女性身上。

身邊的朋友有不少在組織家庭,其實有很多對生育孩子都曾經有一定憧憬,只是因為近年香港的政治形勢及經濟狀況令他們卻步。而對於不少女性朋友,她們的擔心其實更是因為這一兩年吸入不少催淚煙,海外已經有不少文獻說明催淚煙對女性的影響,例如令經期紊亂。先不提育幼配套匱乏,究竟香港政府有甚麼資格鼓勵生育呢 ?

經濟學上的人口紅利是指勞動人口比例上升所帶來的經濟增長。中國改革開放初期,大量成本較低的適齡勞動力使中國成為世界工廠。然而人口紅利是假設及幻想人口都普遍健康,可以成為未來勞動力。今年出生的人口,要在十幾廿年後成為勞動力,其實是非常大的期盼。非洲南部國家波札那(Botswana)在千禧年代初曾經有四成人口是愛滋病病毒帶菌者,不少人在少壯年時就因愛滋病的併發症被奪去性命,未及將人口轉化成為勞動力前已可能為醫療系統帶來負擔。可幸的是當地人的努力及海外科研介入,令情況稍為逆轉。

聯合國人口基金(UNFPA)2019年的報告主題着重女性及生殖健康,包括孕婦健康、母嬰健康及性別暴力等議題。近年國際發展界別亦更多討論「性與生殖健康及權利」 (Sexual & Reproductive Health & Rights,簡稱 SRHR) 。以往國際發展的目標一直都忽視 SRHR,近年情況才有所改變,尤其 2015 年聯合國頒佈的可持續發展目標(SDG)表明了SRHR是重點關注,除了是公共衞生議題,更加關乎性別平等。

講到底,現實主義中人口關乎的是國族存亡。人口代表資源、勞動力及戰略地位。日本社會學者田中光的作品《從安妮到靠得住:從禁忌到全球大生意,生理用品社會史》中引述明治時代的《婦人衞生雜誌》,當年已經有關注月經的內容,主要原因是「月事為妊娠之本……所謂妊娠者,是種族繁衍不可或缺之事,若缺此事,人口不得繁衍,國家亦難保富強」。日本的月事衞生用品早已發展,可見也是國家戰略級考慮。

美國熱議幼童照顧是基建

放眼世界,近年多國都將墮胎合法化或者非刑事化,其中包括南韓。墮胎的確是很困難複雜的題目,然而我們必須提供安全而且可達的方法,讓生育是一個自主自由的選擇。另外,最近美國 「Childcare is infrastructure」(幼童照顧是基建)的討論相當有意思,疫情以來,兒童留家,照顧者的角色更為重要。然而國家卻一直將重擔放在照顧者身上,如果國家以建橋建路的意志去建立幼童照顧系統,改善指日可待。

所以,人人談人口,卻未有正中紅心。人口政策談女性的生育權及生殖健康、福利配套是必需的。不思考、預備、討論、實踐社會系統在一個人長大成人之間的一切社會支援及配套,不締造讓人可以活在自由健康、得以發展自我的世界,而這一切是根本關乎我們如何看待生命的議題。只單談人口數量,如何輸出GDP,不談社會配套的人──您是活在電子遊戲裏還是認為子宮是水龍頭扭一扭就有嬰兒?

陳希彤

香港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