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管局研數碼港元 強調聯滙不變 學者:長遠或接駁數碼人幣

金管局研數碼港元 
強調聯滙不變 學者:長遠或接駁數碼人幣

【本報訊】由央行領頭開發數碼貨幣,已成國際金融科技發展趨勢。隨着內地積極推進之際,金管局亦緊跟步伐,首次表示成立跨部門工作小組,探討本地零售層面發行「港元數碼貨幣」(e-HKD)的可行性,冀未來12個月有初步想法,但最終是否發行未有定案,強調此舉不會改變聯滙制度,對發鈔行的發鈔權會否構成影響則言之尚早。

有分析指,以中心化運作的央行數碼貨幣若獲足夠使用,可便利資金追蹤及反洗黑錢操作;長遠而言,當條件成熟及系統配合時,數碼港元亦有機會預留駁口將來與數碼人民幣對接,惟發行數碼港元牽涉私隱保障、系統安全及法律等複雜問題,研究過程應耗時甚久。

探討零售層面

金管局2017年曾推金融科技「七招」並帶動虛銀出台,該局總裁余偉文昨公佈「金融科技2025」策略,包括最受注目的數碼港元研究,他指金融科技將是疫後金融業增長引擎,數碼貨幣發展極具潛力。

央行數碼貨幣,是指央行以本地貨幣為單位發行的數碼化貨幣,其載體是以加密形式存在,替代實體流通貨幣,由於是央行發行,故與去中心化而非界定為貨幣的加密幣不同。

金管局兩年前與泰國央行等聯手研究央行數碼貨幣,但只集中批發層面,該局目前亦就數碼人民幣(e-CNY)跨境應用,與人行商討下一階段擴大測試,相關使用及推出時間表未定,要人行拍板。

被問及何以現在研究零售數碼貨幣,該局副總裁李達志回應,原本認為港元在批發面應用較大,但現時整個支付生態已改變,值得探討零售層面的可行性,提前做好準備,與鋪路改動聯滙「冇關係」;日後數碼港元可經銀行發行,未必需與數碼人幣同步推出,兩個系統亦不需連接。

■數碼港元暫未知會否對發鈔行的發鈔權構成影響。

恐涉私隱問題

外界關心私隱及取代港元問題,他指研究包括私隱及反洗黑錢考慮,數據收集多少屬設計上考慮,數碼港元電子錢包需多少身份認證才能使用,重申只是提供多一個選項,「如果市民唔鍾意,當然可以選擇畀鈔票或者其他支付工具」。

香港資訊科技商會榮譽會長方保僑認為,金管局研數碼港元符合國策及金融科技步伐,長遠計當條件及系統配合時,「將來一定有共通位預留接駁數碼人民幣」。央行數碼貨幣沒有加密幣去中心化特質,他相信更方便當局追蹤資金及干預流動性。

中大經濟學系副教授莊太量稱,內地電子錢包奉行實名制,本港未必個個願意,港元與人民幣亦是兩個不同貨幣體系,但長遠計不排除兩個數碼貨幣可能有對口連接互通。對於私隱問題,美國克林信大學經濟系副教授徐家健指出,信用卡、八達通等支付工具也留下數碼足印,分別是數據在政府抑或私人機構手上,若市民不信任政府,或會像拒用安心出行般不願使用數碼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