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加強制裁中國企業,但仍然有不少內地科技渴求前往納斯特克交易所上市,十分奇怪。能上市的話,為甚麼不在深圳又或者來香港?內地生意人,特別是科技公司創辦人,有一種崇美意識,總是覺得能在納斯特克上市,方是真正得到美國科技界認同,不顧美國對中國企業的財政狀況監管愈來愈嚴,一旦出事,處罰相當重手。故此早在美國得到投資者確認的大型科技公司,如阿里、百度,既然曾經威風過,便了解到「紐約不易居」,回來香港作第二上市市場,有備無患。
無論中國的總體GDP增長如何快速,十年八年之內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系,中國還是要看美帝面色!美帝控制世界利率動態和投資大勢,聯儲局的影響力始終不衰,遠勝中國人民銀行。原因簡單不過,就是人民幣不敢自由兌換,中環著名藍絲基金經理譚新強在他的明報專欄(6月4日)指出:「中國的真正短板絕非製造業,連半導體也不是,中國的真正短板是金融和傳媒。如中國能提升人民幣地位成功國際化,即使不能代替美元地位,但將對減低未來財政壓力,大有幫助。」
美帝擁有美元霸權,拜登提出紓困、基建及下一年度的財政預算案,總數近十萬億美元,未能加稅之前,美國將有極龐大財政赤字,新派貨幣理論(Modern Monetary Theory)學者認為赤字不足懼,發債便可解決問題,即是說美國財政部加上聯儲局印銀紙無限制,令其他國家恨得牙癢癢。
另一位曾受文革折磨,後來到美國修成正果的世界級投資家/教授、單偉建博士指中國經濟今天已實際上超越美國,升勢沒法擋,但是人民幣佔全球外滙儲備大概百分之二到三左右,微不足道,因為「中國的人民幣到現在還不是完全可以兌換的,在資本項目下有很多限制,基本是一個資本管制的監管的狀態……如果人民幣是完全可兌換的話,沒有道理不很快趕上美元……但是現在不具備這個條件,要是完全把資本控制給取消了,恐怕就會有資本外流的情況,可能會對中國的經濟產生很大的衝擊,就像2015~2016年發生的事情一樣。」(亞洲週刊5月31日)
單偉建說得非常清楚,中國沒信心處理資金外流,人民幣難以挑戰美元霸權仍會持續,上海取代香港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