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疫苗不能只靠抽獎(梁啟智)

推廣疫苗不能只靠抽獎(梁啟智)

美國已有過半人口接種最少一劑疫苗,今個夏天美國社會將會迎來民眾渴望已久的正常生活,劇場餐廳全面重開,服務行業終見曙光。這邊廂,香港疫苗接種相對緩慢,引發不少社會爭議。有發展商推出抽獎送樓鼓勵打針,成為城中一時熱話。不過要提高接種率,最終還是要政府政策能相適應,才能給予市民真正信心。

香港的接種率有多低?美國的不少大城市如紐約和洛杉磯,老年人完成兩劑接種的比率高達七成以上。反觀香港老年人完成第一劑的比例,卻不足一成六。美國廣泛的老人接種並沒有帶來不正常的死亡比率,獲接種者普遍感激可以重啟社交生活。比較美國和香港的差距,明顯不能以群體本身的身體健康狀況來解釋,不是香港人的體質特別差,而是香港人明顯對接種疫苗更為遲疑。

中大香港亞太研究所早前就香港人的疫苗接種作民意調查,結果帶來不少啟示。就「愈多市民接種疫苗,生活就能愈快恢復正常」的提問,有五成市民表示同意,不同意者有三成七。無論從科學角度或是外國實證,都說明廣泛的疫苗可重啟正常生活,然而在香港卻只有一半市民同意,我們得問問為甚麼有這麼多的市民沒有表達認同。

民意調查未有追問市民選擇背後的原因,但我們可作出一些猜想。第一個可能,是市民不相信疫苗有效。實證來看,疫苗本身的效用是不用遲疑的,美國的確診數字由1月初的平均每日26萬宗下降到最近的每日僅1萬多宗,疫苗功不可沒。來到香港,市民如果對疫苗信心不足,則恐怕該追究到香港政府身上。早前政府在世衞核准前強推科興在港使用的做法,便帶來了不少質疑。

即使到了今天, 香港政府的不少做法仍然讓人懷疑他們是否自己也不相信疫苗有效。環觀世界,不少地方已準備好今個夏天對已完成接種的旅客通關,而且免隔離免檢測。然而香港本身的關口卻不承認香港人在香港打的疫苗,於是就算去外國時不用隔離,回來香港的時候卻仍然需要,正常往來無從展開。這點明明是香港政府自己可以作主卻沒有開放,對市民接種疫苗的意欲肯定會打了折扣。

第二個可能,是市民認同疫苗有效,但不相信政府會按疫情減退而調整政策,所以生活不會恢復正常。如果這點屬實,恐怕政府也只能怪責自己。現時限聚令的應用明顯沒有邏輯可言,市民可以入球場看球賽,卻不可以入球場參與政治集會。難道病毒會懂得挑選場合,只在對政權不利的活動當中才會傳播?

要市民相信接種疫苗真的可以帶來正常生活,政府應設立清晰的硬指標,然後信守承諾。例如現時美國已不再要求已接種疫苗者在室外場所要戴口罩,政府大可以聲明當香港的疫苗接種率到了某一特定水平後亦會推行。美國的經驗是總統提出明確目標,例如在美國獨立日到來時民眾可以再次按傳統搞露天燒烤派對;有齊時間表和路線圖,民眾才會覺得付出是有價值的。

至於現時商界推出的各種誘因,數據上似乎看到一定成果。本來5月中每日平均預約接種人數只有1.2萬餘人,5月底起商界接連推出優惠,6月以來每日平均預約接種人數已升至3.5萬餘人,增幅一倍。比較其他地方的做法,香港的「打針抽獎送樓」並不算最誇張,首推抽獎的美國俄亥俄州可是每星期抽一次,頭獎100萬美元。加州的頭獎更豐厚,頭獎可獲150萬美元,而且名額十個。

接種復必泰成入境條件

不過按前文提及的民意調查,相對於現金獎勵,出入境免隔離和打針後放有薪假期更能夠有效鼓勵市民接種疫苗。各種抽獎優惠作為吸引注意的免費宣傳是十分有效的,但最終還是要回到疫苗本身。打針後放有薪假期的問題從剛開始接種的時候便已提出,近日終得政府回應。出入境方面,復必泰已獲許多國家接納取代隔離和檢測作為入境條件,香港政府自己反而不接納實在說不過去。政府應該科學為本,能提供多少便利就提供多少便利。

最後,外國不少分析都指提高接種疫苗要靠善意誘導,政府應避免以對抗性的言詞談論疫苗接種。香港人和政府的關係已經夠差,特別是個別政府官員極為不受歡迎,有時其實要「講少兩句當幫忙」呢。

梁啟智

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