豈能要求教師迴避時事議題 ?(馮偉華)

豈能要求教師迴避時事議題 ?(馮偉華)

由下學年開始,各中小學將按教育局要求,逐步引入國家安全教育。而在高中,通識科被政府變相「殺科」後,將由下學年開始逐步被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坊間簡稱為「公社科」)取代。教育局最近陸續公佈兩者的課程文件,再次掀起討論。

以往涉及課程改革,特別是開立新科的「大手術」,必以數年時間準備,當中包括諮詢前線教師意見。期間,除了讓學界就新課程的內容充份討論及表達意見,同時讓學校管理層及早規劃,也讓教科書出版商就新課程設計或調整教科書的內容。是次教育局以前所未見的速度,於短短不足一年內制訂及公佈各科的國安教育課程框架及公社科課程指引,完全跳過了以往諮詢及專業討論的程序。即使教育局曾就公社科向各中學發問卷,但問卷只發予學校,不如以往讓每一位前線教師也表達意見,實有假諮詢之嫌。如此急推,不但反映政府以政治先行,已經不容教育界進行專業討論,而且造成新課程起碼有兩大問題。

其中一項最令老師憂心的,是公社科指引中說明「仍在發展當中的事件或議題,往往極具爭議」,因此「不適宜用作探究的題材」。但學生往往對時事議題最感到興趣,討論時事議題是最容易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而且增加學生對時事議題的認識和興趣本應就是公民教育之天職,教育局怎可能限制教師探究發展中的事件或議題?況且,不只是高中,就算是小學常識科的課程文件,也有建議教師「善用雜誌、報章和資料單張內容配合社會的時事」,目標是「培養學生關心時事,寓生活於學習」。何以小學生應該關心時事,到高中反而不宜討論仍在發展當中的事件,讓生活與學習分割?教育局就此完全不能提供一個令人信服的原因。

而且課程指引本身就存有矛盾。一方面說因為時事「往往極具爭議」,所以不宜討論;但另一方面卻要求教師教授學生「理解各方持份者的不同利益和觀點」。那究竟是「要」或「不要」討論爭議議題?公社科「應該」或是「不應該」教授不同持份者的利益和觀點衝突?另一矛盾之處是課程要求教授「一帶一路」,國安教育框架甚至要求高中學生認識中美貿易衝突,難道這些不是仍在發展當中的事件?課程又涵蓋中國的發展,不過最近國內放寬生育限制至三名子女,如果不能討論仍在發展當中的事件,難道老師要繼續教授「二孩政策」,甚至「一孩政策」?

有部份的議題,課程指引更是有既定立場。例如CEPA及大灣區建設,以往通常是要求學生討論政策帶來的「機遇與挑戰」,但公社科只要求教授兩者如何促進香港發展。這是否意味着公社科已經不再重視多角度思考,變成單一觀點的灌輸?

正因新課程不經廣泛討論,草率上馬,以至出現上述光怪陸離的情況。有親建制組織的主席甚至向傳媒表示「如果議題不太具爭議性,相信可以討論」,實在令人啼笑皆非。

交流考察過多 削弱學習成效

另一個關於公社科的重點,是課程要求所有學生參加內地考察團。課程指引列明內地考察「不應視為學生的自選安排」,除非學生有充份理據,否則必須參與。我們不反對為學生提供機會到內地考察,但應以尊重學生和家長的選擇為前提。坊間已就此表達關注,筆者先不在此重複論點。筆者希望反映交流團氾濫的問題。

自上屆政府開始,政府不斷鼓勵學生北上交流,並為學校提供資源。本來向學校提供資源,讓學生在自願的前提下適量參與不同的學習活動,並無不妥。不過政府對交流的「着迷」程度與日俱增,甚至有點走火入魔。教育局現出版了十個高中科目的國家安全教育框架,當中八科也有建議舉行內地考察。雖然除了公社科外,其他科目暫無硬性要求學生參加交流活動,但上述例子也反映,政府是希望不同科目也要盡量組織內地交流活動。

過量的交流活動有甚麼副作用?一來大幅增加教師的工作量,令教師的工作百上加斤,有可能被迫壓縮平日課堂的準備時間。從學生的角度,過量的交流活動,或一次交流活動需涵蓋過多的不同科目,容易變成走馬看花,最終學習成效十分有限。筆者認為教育局應該給予學校自由度,不應強制個別科目進行交流,讓學校按學生自身的興趣及專長,規劃合適的交流活動,才能提高學習效果,使資源用得其所。

馮偉華

香港教協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