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蘋果電腦、谷歌、亞馬遜、facebook等美國高科技巨無霸,賺大錢而少繳稅,早已令各國稅吏垂涎欲滴。疫症肆虐經年,大小國家燒銀紙應對,製造了天文數字的財赤。為了開源,七大工業國(G7)決議向跨國巨無霸開刀,設立環球最低利得稅率,以15%為界線,希望藉此增加庫房收入。姑勿論此舉有否削減彌天赤字之效,教人奇怪的是,擺明是開刀對象的巨無霸可異口同聲,歡迎最低稅率之設。何也?
無論是個人或企業,一旦墮入稅網沒有是不致力節稅、避稅甚至逃稅的,歡迎向庫房增加進貢,何止事有蹺蹊,簡直是耐人尋味。美國高科技巨無霸搞邊科?那不難是旨在轉移視線。長期以來,歐盟視此等企業為肥豬肉,一再拿反壟斷之大刀以向;從製造晶片的高通、英特爾到提供軟件的微軟,以至網上市集亞馬遜、社交媒體facebook,無一不被告上法庭。即以谷歌而言,G7才剛達成最低利得稅率之議,即向法國投降,繳交2億7千萬美元罰款以終止反壟斷官司。倘若環球最低利得稅能平息歐盟的不斷需索敲詐,則又一家便宜兩家着也。
這些企業何以能賺大錢而少納稅?原因起碼有兩個。一、美國的利得稅一分為二,特朗普未作稅改之先,國內按35%的稅率徵收;一日尚未調返國,海外利潤都毋須納稅,形同鼓勵企業海外存放利潤以節稅。截至2017年,估計企業累積了達2.7萬億美元利潤在海外!二、需求乃發明之母。為了方便海外存放利潤,節稅安排以至避稅天堂湧現。在歐洲,愛爾蘭最能滿足節稅的需求;其利得稅率為12.5%,水平之低,歐盟27國無出其右,而僅及德國和法國的三分一左右;香港即使以低稅見稱,16.5%的利得稅也給愛爾蘭比下去了。削低稅率何以能裨益愛爾蘭?
促進庫房收益、提高就業。歐盟競委會的調查發現,愛爾蘭的稅率名義上是12.5%,實則遠低於這個水平;在2003年只抽取蘋果電腦歐洲利潤的1%; 到了2014年,稅率且變本加厲劇降至0.005%。何以如斯寬容?稅率雖低,山大斬埋有柴:從2014至2016年,蘋果電腦給愛爾蘭庫房納稅15億美元,佔其總稅收的7%。為了換取稅務優惠,蘋果在愛爾蘭設廠生產平板電腦,僱用6千名員工。
體察到兩級稅率與高稅率皆不利增進庫房收益,特朗普一上任即着手稅務改革,將利得稅率從35%大幅削減至28%,同時理順國內、國外利得稅率分歧,降低海外利得稅率至約10.2%的水平以鼓勵企業調返海外利潤。兩項措施估計為庫房帶來3,400億美元進賬。
雖有愛爾蘭之助,蘋果電腦還是要納稅的。去年繳納的利得稅約為總利潤的14.2%,水平無疑僅為美國利得稅率的一半,卻跟G7協議的15%環球最低稅率大致相若。於此可見,哪怕依足15%的稅率進貢庫房亦遠不足以能彌補天文數字的財赤。可是最低稅率若能頂住歐盟的需索,又豈不划算?
環球最低稅率之議雖是過了G7這一關,往下去尚要過成員包括中國的G20一關,再然後還須全世界170多個國家答應。即使最樂觀的估計,短期內成事的機會都不高。雖則如此,環球最低稅率之議對香港無異於當頭棒喝。
香港一向以稅制簡單、稅率低此港英遺蔭聞名於世。過渡後,特區政府不自珍惜,稅制固然日趨複雜;林鄭掌權以來,將利得稅率從15%提高至16.5%之餘,且重蹈美國兩級稅率之覆轍,美其名為「稅務新思維」,另設7.5%之最低利得稅率以優惠所謂初創企業,複雜稅制、製造混亂。
動搖根本、深入骨髓,林鄭之禍既徹底且致命。
古立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