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六四」再現黨報 學者︰京圖重新定義

消失的「六四」再現黨報 學者︰京圖重新定義

【本報訊】六四燭光集會在當局打壓下,維園無奈變空地,有關六四燭光集會的報道,多年來經歷不少變化。本報發現1989年曾以頭版報道北京血腥鎮壓的《文匯報》及《大公報》,先後自2012及2016年起已對六四相關新聞隻字不提,惟國安法生效後首個六四,兩報各以全版報道,重點批評支聯會副主席鄒幸彤煽動非法集結。學者認為官媒取態反映北京已不再對六四採迴避態度,企圖為事件重新定義。

敏感議題「理直氣壯」

支聯會自1990年起每年六四均於維園舉行燭光集會,本報整理資料,發現曾在六四屠城後以頭版報道血腥鎮壓《文匯報》,自2012年起已連續十年對六四集會隻字不提。該報最後一次提及六四集會是2011年,僅以139字報道「六四晚會人數較去年少」;除2008年外,《文匯》在2002至2011年均有報道六四集會,當年對六四二字並無避諱。同系《大公報》自2016年起連續六年未報六四集會。最後一次提及是2015年的「激進派多區『播獨』言行囂張」,當中仍以「六四集會」稱呼支聯會及其他組織的悼念活動。

今年是港版國安法生效後首個六四,兩報分別事隔十年及六年後再次報道六四集會新聞,但均以鄒幸彤被捕為主軸,《文匯》A6版以「狂煽去維園 鄒幸彤被捕」為題,《大公》A3為「支聯會鄒幸彤涉煽動非法集結」,批評鄒涉煽動非法集結,又指賢學思政街站涉港獨及煽動仇恨;不過兩報均避用「六四」二字,只以「昨日」或「維園集會」代替。

浸大新聞系高級講師呂秉權指黨報於六四等「大是大非」時會採迴避態度,僅報道有關醜聞,「佢知呢個問題點都講唔通,倒不如迴避。除非搵到一啲位支聯會或集會現場各種問題,例如近期講佢顛覆國家政權、鄒幸彤被捕呢啲就可以講嘅。」他形容近年官方對六四等敏感議題「較理直氣壯、甚至有官方版本解說,想重新定義」,而黨報今年以全版報道鄒幸彤被捕,便可見官方取態與過往有別。

【2021年6月5日《大公報》】 ■事隔六年以「支聯會鄒幸彤涉煽動非法集結」為題批評鄒涉煽動非法集結。

■《文匯報》及《大公報》1989年6月5日曾以頭版報道北京血腥鎮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