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V,你會聯想到《睡到三點》、《失樂園》,還是《像霧像雨又像風》?若是後者,你對此文內容大概相當熟悉;如果是前者,這篇文章可開拓你對MV的想像。
第一代飛圖卡拉OK MV與我們現時印象中的MV很不同,只有梁雁翎對着螢幕「咪嘴」,它可以沒劇情、沒內容,有時連主唱歌曲的歌手都沒有現身,同一個畫面更重複剪接到不同的歌曲上,「因為當時音樂行業以製造歌曲為主,唱片公司亦沒想到需要畫面來配合歌曲,歌手又沒責任要配合唱片公司的拍攝去額外演出。」填詞人兼模特兒梁芷珊如此解釋,所以卡拉OK流行後,人人看着電視螢幕對照歌詞唱K時,歌曲庫中的大量歌曲需要配上畫面。
曾為不少經典歌曲如《唯獨你是不可取替》、《假使有日能忘記》填詞的梁芷珊,曾兼職做模特兒,亦在不少MV中演出,四大天王的MV,她都曾擔任女主角。「那時有不同製作公司拍那些『飛圖式MV』,拍攝時我不知道自己正在拍甚麼, 又不知道走來走去是為了甚麼,連導演都不知道所拍的畫面會配到甚麼歌曲上。」她憶述當時的MV大部份都是在陽光底下拍外景,一來沒有攝影廠,二來日間拍攝能節省燈光等器材,「在家樓下公園又拍一輪,在馬路邊又拍一輪,不是要男女主角很溫馨相視而笑,就是表現得很憤怒,去沙灘多數要赤腳走,互相潑水嬉戲。」但她指導演會拍一大堆鏡頭,「總之同一畫面會剪到無數MV上。」
既然MV屬低成本製作,為何時有外國風景出現?那可算是當年製作公司的「一石二鳥」計,「例如在香港接了瑞士名錶的廣告要出外景,就央求客人讓團隊在拍廣告之餘,可自由拍攝其他地方,就算收取更少的酬勞也可以,並以『我們在瑞士雪山下拍』來說服客人。我也試過在瑞士雪山下拍了一個手錶廣告,但同時亦拍攝了100首MV回來。」以拍一個MV收一萬元計,估計那個瑞士之旅可賺到100萬元。到了約1993年四大天王冒起的時期,MV開始進化至有劇情有故事,但因為沒有劇本,拍攝時主角大多不清楚要做甚麼,只知道歌曲大約的感覺,「我與黎明一同拍攝《OH!夜》那一次都很難忘,那場景很奇怪,只有一張床褥、一把大風扇、一個浴缸浸着水,原來是要我浸下去。」梁芷珊補充,攝影廠當然沒熱水,浴缸亦不會乾淨,水面漂浮着一層油污。
1996年加入電視台的李志倫(Jacky),曾拍近3,000個MV,有指幾乎Neway所有上架的MV都由他拍攝,見證着九十年代末至2000年代卡拉OK狂潮如何令MV行業變得興旺,「我當年拍Twins的《愛情當入樽》MV有近100萬成本。」他指那時拍攝預算猶如上市公司集資,由不同的卡拉OK及運動品牌湊成,「我搭建了一個籃球場場景,找來黑人模特兒扮籃球員與孖妹(Twins)打籃球,又找了200多名臨時演員、粉絲做觀眾,所以拍攝當天有幾百人,吃飯都花了近10萬元;之後還找製作《少林足球》的動畫公司為MV畫動畫特效。」
Jacky指當年人人爭着到卡拉OK排隊唱K,排兩小時只為唱一首獨家試唱,「當年樂壇真的很蓬勃,我與盧巧音拍《好心分手》拍七個版本,唱片公司知道多人喜歡唱這首歌亦願意投資,如今沒有這種情況了。」他指Neway當時不但會與唱片公司共同投資巨款拍攝MV、為歌手宣傳,Neway甚至還會辦music live show,「第一炮就是Eason的《夕陽無限好》。」
唱過K的,一定看過莊少榮執導的經典K歌MV,好像《女校男生》、《命硬》、《淘汰》、《活著VIVA》等。「以前唱K就一定需要MV,卡拉OK會用錢買一些獨家試唱回來,唱片公司有收入就會再投資,拍多一些MV。」莊少榮1992年加入TVB,1994年到「勁歌組」,因拍了大量MV而揚名。他指以前加入MV業界的途徑很少,主要是在TVB才會被行內人認識,「我當時可能一星期拍四至五首MV。」他離開TVB後,2000年起拍攝較大規模的MV,「《活著VIVA》和《潛龍勿用》已經算高預算,有30萬。」
莊少榮又指以前租借拍攝器材昂貴,「租一盞燈要數千元,現在數千元就能買到一盞燈。當時如要認真拍一首歌,可能要花三、四萬元租器材。還有,那些器材很大型,出外拍攝就要租大貨車。」因為科技先進,拍攝器材變得簡單,加上YouTube興起,改變了行業生態,想入行的人不像以前只能靠電視台,只要網上紅得起就有機會,入行門檻大降。半退休狀態的莊少榮又說:「現今是最好的MV年代,最多新導演出現的年代,這批導演真正能改變我們上一代MV的世界。MV一定要由年輕人拍才有創意,創意不會被紅線限死。」
✽為YouTube截圖
記者:梁中勝
攝影:簡加希、許先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