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心陪跑花瓶的陷阱(林海)

當心陪跑花瓶的陷阱(林海)

踏入夏天,按香港過往立法會選舉年的慣常政治日程,各大政黨都應在密鑼緊鼓籌備相關事宜。但去年北京一錘定音,先為香港送來國安法,再把原定去年9月的立會選舉押後,今年又為香港送來「政改」方案,選委會議席如殭屍復活,又憑空生出一個懸在眾參選人頭上的資審會,更別提那本來最能反映民意的地區直選被改得體無完膚。面對這個「完善」的選舉制度,今年泛民的內部爭議,已由往年的各出多少張名單,變成是否繼續參與這遊戲。也別忘了,去年的泛民初選,一件在文明社會正常不過的事,在新時代香港卻成了47人的「罪行」。

如此形勢,令社會主流對參選乃至投票的討論並不熱衷,政府也是看在眼裏。政府雖消滅了泛民在議會內的空間,卻似乎不願看到一個清一色只有建制參加的選舉。因此不論是林鄭等特區官員,或是湯家驊一類建制友好,甚至是在幕後傳話的中央代表,近日都在釋放訊息,意圖游說泛民,特別是民主黨,在新議會下仍有參政空間。民主黨前副主席張炳良甚至說:「如果一個政黨不參與選舉,那為甚麼要搞一個政黨?」渾然忘記了其頂頭的中共,在1946年拒絕參加國民政府召開的制憲國民大會,1947、48年的中華民國總統、立委、國大選舉,中共也全數缺席。

自劃紅線也不見得有異議空間

政黨是否參加選舉,全視乎該黨的目標及當時的政治環境。對泛民來說,最重要的問題是,現在參加這個選舉能達到甚麼效果?天真爛漫如馮檢基者,也許會認為「花瓶」亦有其功效;代北京傳話游說者,更可能會描繪出一個除「政治敏感」議題外,泛民對民生仍有建議及監督權的藍圖。畢竟推動不了民主,監督一下巴士加價,也是服務市民的一部份。然而專權真的會容許反對者在議會內「做實事」?可別忘了,即使泛民在議會中仍佔關鍵少數的年代,對政府的民生政策也無多少影響力,在先天體制缺陷下,監督也多是力不從心。如今泛民議會空間更被壓縮,政府有何原因要比之前更尊重反對聲音?泛民又有何理由相信這些反口覆舌者的說話?

現實是在政治忠誠壓倒一切的年代,專權容不下丁點的異議。哪怕30年來只是行禮如儀地點上兩小時的燭光,政府也如臨大敵,出動大批警察在三隧設路障搜蠟燭。六四集會向來是香港最和平也無甚威脅的抗議活動,政府也打壓如斯,試問專權又怎會給予反對者在體制內有任何異議空間?若果真的讓小部份人進入議會,也不過是用以點綴的花瓶而已;有志服務市民者該捫心自問,在這樣的體制下,即使自己肯劃下紅線,暫時放下一些敏感訴求,其餘的抱負,又真的能夠實現麼?

更嚴重的問題,是專權當下要的,也許並非議會內的花瓶,而只是用以說明選舉「可信」的陪跑花瓶而已。在選舉制度如此扭曲、民間對選舉如此冷淡的情況下,泛民候選人即使在地區直選,也不見得可以每區穩奪一席,更別忘了不少泛民支持者或會選擇投廢票以表抗議。在這種情況下,泛民連地區直選議席也拿不到一半,並非甚麼小概率事件。但如此一來,政權卻可以宣稱,是選民唾棄了「亂港反對派」、選擇了「建設力量」。泛民屆時或會百口莫辯,無緣無故為市人大提供了點正當性,政府之前描繪的泛民參政藍圖自然可以不算數,民主陣營也會因此加深內訌。這樣明顯的一個陷阱在前,真心服務市民的同路人,也該仔細思量,是否真的值得踏出如此一步?

林海

傳媒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