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政府早年曾推出「減廢藍圖」,惟廢物越減越多。環境諮詢委員會昨討論今年新公佈的《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35》,環諮會主席黃遠輝質疑上一份藍圖措施成效不彰,令人均垃圾棄置量不跌反升,呼籲政府不要過份依賴垃圾徵費,「唔好淨係覺得收費就可容易減到(垃圾),好多措施似乎冇效」。
環保署副署長胡偉文在會上指,香港人均垃圾棄置量由2011年的1.27公斤增加至2019年的1.47公斤,增幅達到15%,認為與香港經濟發展及市民的生活習慣有關。他希望盡快通過垃圾徵費,並在2029年或之前減低香港人均垃圾棄置量40%至45%,同時提升55%的廢物回收量。
副主席譚鳳儀促請官員認真審視如何達到目標,並吸取上一份藍圖的教訓。她又指垃圾徵費草案一旦不能在今個立法年度內通過,當局應預早構思後備方案應對。
委員之一、稻苗學會會長黃傑龍表示,全港每日生產3,300噸廚餘,但現時「O · PARK」廚餘廠每日只處理其中的130公噸,質疑當局處理廚餘能力不足。
胡偉文承認廚餘問題具很大挑戰性,今年內將推出先導計劃,安排營辦商試驗不同方式收集廚餘,亦正與房協商討在公屋加設可減低異味的廚餘處理機器。
《藍圖》又提到政府計劃2025年首階段淘汰即棄膠餐具,有委員質疑太遲。環保署另一副署長陸嘉健補充,港府近年已有數項針對即棄塑膠的措施出台,包括推行膠樽生產者責任制公眾諮詢,並預告今年內將推行增加膠袋徵費的公眾諮詢,將來可能收窄徵費豁免範圍。他稱過去一年本港經濟受疫情重創,故押後至今年稍後時間才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