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度外訪】
美國總統拜登明天將出發前往英國,展開他上任後首次外訪。他前天在《華盛頓郵報》撰文,稱這次歐洲之旅旨在團結全球民主政體應對中俄挑戰,「實現美國恢復對盟友及夥伴的承諾」。文章強調與歐盟關係重要性,不過分析指歐盟對美國前總統特朗普造成的「創傷」猶有餘悸,拜登政府也不見得重視歐盟在新的地緣政治格局角色,令雙方有所保留。
拜登此行將出席七國集團(G7)峯會、北約峯會、美歐峯會和會見俄羅斯總統普京。他寫道,無論是終結COVID-19疫情,應對氣候危機,還是面對中國及俄羅斯政府的有害行動,「美國都必須以強大地位領導世界」。他認為,民主國家要加強及保護公民的能力,要投資基建,各主要民主政體將提供中國以外的高質素替代方案,以提升物理、數碼和衞生基礎設施。
拜登表示,他會向北約重申美國對共同防務的承諾。他又會與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及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會面,討論美歐面對全球挑戰如何合作,專注確保由市場民主國家撰寫21世紀貿易與科技的規則,而非中國或其他方。
拜登指:「與美國對世界有同一看法的朋友、夥伴及盟友高級別討論後,會在(瑞士)日內瓦與普京會面。」他稱,在應對俄羅斯對歐盟安全挑戰議題上,美國與歐盟立場一樣。
分析認為拜登的「美國回來了」口號,強調歐盟為盟友,視北約為西方國家安全重要元素等態度,受歐盟領袖歡迎。不過,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歐洲分會主任鮑爾弗說:「別低估特朗普時代對歐洲的震撼。」他指,特朗普捲土重來、歐盟再被冷待的心理陰影仍在,因此歐盟對美國的要求變得審慎。歐洲領袖也知道美方的政策不是無償的,智庫歐洲外交關係委員會柏林辦公室主任普格利林說,樂觀看法是拜登正推展新關係,但拜登也想花最小代價拿到最大利益,認為雙方關係「不會是無私的愛,而是朋友間互惠其利」。
拜登政府一些舉動亦反映其不視歐盟為外交重點。拜登在國家安全會議專設印太事務及中東事務協調員職位,但對歐洲就沒有相同職位,亦未委任駐歐盟及駐北約的大使。更甚者,拜登團隊對於疫苗專利決策、從阿富汗撤軍等議題上,鮮有關注歐洲的憂慮。分析認為,歐洲盟友在美國反中國的聯盟中角色重要,但最多只是配角。
德國馬歇爾基金會昨公佈的調查顯示,德國只有51%人口視美國為可靠的夥伴。但不少歐人支持拜登的氣候政策、投資網絡安全及對中國強硬態度,62%歐洲人希望其政府會對中國人權狀況有更強硬的態度。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昨天回應拜登文章,指中方一貫認為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是當今時代潮流和各國共同心願,中方希望美方停止渲染炒作中國威脅。
美國《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Politi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