剎那光輝當然不可永恆,但可長留記憶,說的是商業球隊寶路華。
由已故商人黃創保創立的寶路華在79/80球季首戰甲組,83/84球季因不滿足總強推「全華班」毅然退出,5季贏過5項錦標,難得是退出本地球壇30多年,還有球迷在社交平台設「寶路華足球隊──光輝回憶」,以作懷念。寶路華前領隊謝東尼(Tony)對多年後仍有球迷記掛感嘆相當難得,也證明當年堅持不搞老細足球及推行職業化,引入高質外援方向正確,為球迷留下美好回憶。
記者:曾雁平
攝影:易生
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回顧寶路華,先從泰國僑領黃子明家族說起。1968年,泰國暹羅稅警隊來港作賽,在港泰國商人黃子明及其長子黃創保賽後設宴招待客軍,朋友閒聊間談到熱愛足球的黃氏家族為何不嘗試在港搞球隊,黃創保便邀韋基舜傾談成立球隊細節,並以其公司代理的精工為名,從丙組開始,到72/73升至甲組後,由其弟黃創山營運。黃創保1975年提出籌組寶路華,由詹培忠領隊於丙組開始,至79/80球季升上甲組,可是升甲組後成績未如理想,黃創保便決定邀請有豐富足球知識、原任職記者的謝東尼任全職領隊推行改革。
手機用戶請按此放大圖表
謝東尼81/82球季擔任寶路華領隊,他直言球隊在甲組首兩季成績平平,故受黃創保所託改革球隊。「首先,我提出要找外國教練,當時本地教練似不太受重視,找外國教練可將先進訓練與職業精神帶到球隊。當時請了英甲高雲地利教練韋利,希望帶來有道德及責任感,並以完全不同的方式訓練及職業管理,訓練不能隨隨便便的教練給球隊。」
「第二,要有權力決定球員去留;70年代搞球隊,很多球員不太聽教練說,只聽老闆說,老闆要派誰上場就派誰,教練沒權力很難做;聘請及放棄球員多是班主決定,我是第一個職業領隊,必須要有統一管理模式,球員表現不好,影響球隊紀律,我要有權決定是否留下,黃創保答應。」
成名於寶路華的余國森表示首季雖簽入泰利康萊及查理佐治等有名英援,但可能新球隊要時間磨合,故成績不理想,第三季謝東尼加入任領隊卻帶來完全不同的管理模式,球員感覺到球隊開始明顯進步,球員感受到新職業足球系統為球隊帶來的改變。謝東尼引入韋利,帶來全新訓練,加上棄用紀律欠佳的外援,在新管理下令華洋球員融合,對外援有更高要求,要他們交出在英國的職業態度,這就是新的管理概念。謝東尼說:「紀律永遠放在首位,操練及比賽不可以蒙混,寶路華是新球隊要顧及形象,不能吵架及講粗口,有問題可向領隊反映;實施了這些規條管紀律後,華將可以接受,反而外援曾吵架,需要處理。」
香港足球與「老細足球」像是永遠無法脫勾,但謝東尼在寶路華獲班主信任下,希望帶來改變。「黃創保支持球隊進行改革。黃生因生意多,不能花太多時間在球隊,故相信一些專業人士帶隊,成績可能比他去管理好一點,我不是全盤改變,只是帶一些新概念到職業球隊。帶領這商業招牌的職業隊,球員平時有表現,否則球迷不會入場看寶路華。想捧你做球星,先要注意形象,明明不是波牛也覺得你是波牛,所以寶路華球員每次聚餐,不能穿牛仔褲,要穿西褲恤衫或有領的T恤;早期球員不習慣,但後來約他們吃飯,每一個都穿正裝,意識形態上慢慢改變,這是職業精神一種,而寶路華球員乾淨整齊,可給球迷不一樣的感覺。」
寶路華在甲組時間很短,但令球迷印象最深是進取踢法與高質外援,每次精工對寶路華的「兄弟班對決」,從場外緊張到場內,更可說是質素保證。謝東尼指寶路華在甲組前後五季,難與精工及南華等相比,「要在2、3季建立球迷層是好困難。第一步先是外國教練,第二是高質外援,70年代試過有段時間甲組放寬到9名外援,水平一般,寶路華覺得只有高質外援才可扶持本地球員,而物色的外援多數要已婚,紀律性比較強,他們表現認真,本地球員長期與高水平外援接觸,訓練及比賽中能體會到,且他們質素不差,又從好質素外援身上吸收,便進步更快。余國森、陳發枝、蔡滿祥、施建熙、陳雲岳及曾廷輝等上位快。」
要數寶路華聘請的高質外援確實不少,由查理佐治到希活及赫捷臣,當中邀請前蘇格蘭國腳、有「長腳蜢」之稱的赫捷臣來港最經典。謝說:「查理佐治未能領導球隊,紀律又不太好,當時34歲的赫捷臣在曼城連後備都沒份,當時的英甲,30歲已是老將,故向當時的曼城領隊John Bond談外借他來港。記得他在1982年2月來港,首次為寶路華上陣對南華,非常多球迷捧場,其表現技驚四座。」
寶路華除帶來高質外援,班主黃創保還提議辦外隊賽,謝東尼在位3季辦了2次外隊賽,先是利物浦,之後是曼聯,兩場都爆滿。「邀請利物浦來港的過程很搞笑。黃創保提議找剛捧幾季冠軍的利物浦,特意去英國找經紀跟球會經理談條件,紅軍很少來亞洲,結果談了幾個月,杜格利殊跟魯殊未有隨隊,幸好其餘主力有來港。至於曼聯,是由黃創保親自到當地與曼聯班主談,因為比賽有獎金,曼聯知道一定贏,故要求談清楚獎金計算方法,而由白賴仁笠臣做隊長的曼聯亦很友善,是辦得不錯的外隊賽。」謝東尼說。
談到寶路華短短幾季搞得有聲有色,為何選擇突然退出,謝東尼解釋是商業決定:「球隊有商業背景,背後有這麼大的商標,如沒人觀看,投資足球也沒意思,所以精工與寶路華同樣希望引任入高質外援,吸引多些球迷入場,以提高商品價值。1983年獲悉,足總提出盡快削援,83/84球季外援註冊減至註4出3,球市開始下滑,入場數字不理想,足總要求86/87球季實行全華班,商業隊當然擔憂球迷越來越少,對商品宣傳沒幫助,董事會及黃創保便決定季後退出。當時精工、寶路華及東方反對,當時這是大新聞,因為影響好大,亦太倉促,寶路華退出後,兩年後精工退出,球迷入場人數大減,甲組只餘八隊。」余國森指出寶路華不斷進步,鬥志如虹,退出前一季僅得失球不及精工,當準備再挑戰精工之際,可惜卻突然退出。
謝東尼出任帶寶路華三季,13次與精工交手,綠得7勝1和5負,82/83球季4戰全勝,未失一球,每次黃氏家族對碰,除兩兄弟,親友也好緊張,人人磨拳擦掌,東尼形容是「每次對碰真係打甩髀,球迷睇得好過癮」。
謝東尼與余國森特別懷念寶路華的歲月,難得在於日子短而凝聚很多球迷,近40年後仍懷念寶路華,留給球迷很多美好回憶,余國森歸功東尼領導有方,得到球員尊重。謝東尼則感謝班主黃創保當年信任,如沒他支持不可能在短短時間交出這樣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