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復旦大學與匈牙利簽約,計劃2024年在布達佩斯開分校,匈牙利人群起反對。布達佩斯市長更有意把分校附近路名,改為「達賴喇嘛路」、「光復香港路」,以作抗議。復旦創辦人馬相伯泉下有知,不知有何感想?
馬相伯生於1840年,是清末民初名教育家,創辦過三間大學(震旦、復旦、輔仁)。這傳奇人物本身又接受什麼樣的教育呢?馬相伯五歲起入私塾,學習四書。十二歲,就學於法租界由天主教會辦的徐匯公學,因國文根柢好,十四歲得師長器重,任國文助教。十五歲,馬相伯始習拉丁文和法文;十六歲兼誦古文。在徐匯公學肄業後,他入耶穌會當修士,研習神學、哲學、數學等。
由此可見,馬相伯接受的教育很全面,中西並重,文理兼修,特重外語訓練。拉丁文更與復旦緣起大有關係。1902年,蔡元培推薦二十四個學生跟隨馬相伯學拉丁文,並期望建校「廣延通儒,培成譯才。」當時徐家匯教會的法國人,都在背後笑馬相伯和他的學生,認為中國人不可能學得好拉丁文。
然而四個月後,學生通過考試,居然能寫能說(儘管發音有些不確),從前嘲笑他們的法國人,也不禁欽佩馬相伯師生們的努力。正是這個拉丁文班的成功,啟導了震旦學院(原初構想只是翻譯學院)的創立。後來震旦內的耶穌會神父,跟馬相伯理念分歧,馬氏就另起爐灶,創辦了復旦。
馬相伯的教育理念,是鼓勵學生自治,從而推動民治。他認為中國之所以不如外國,是因為洋人「受了宗教的影響,知道人類在造物主的面前是一律平等的,知道政治就是他們自己切身的事」,而中國自古以來卻搞「閉關政治」,「閉關思想害殺了我們老百姓,政治上的不公開,這是對內的閉關⋯⋯臨到危難的時候,政府始終只知道玩一套以夷制夷的玩意兒。」馬相伯認為要救中國,「就要先打破這閉關思想,從民治做起。」
據說他死前留下一句話:「我是一隻狗,只會叫,叫了一百年,還沒有把中國叫醒。」如今離馬相伯之死,又過八十年,復旦有沒有令中國醒過來,我不知道,卻肯定令匈牙利人站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