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陌度阡●李──老土保育系水果

越陌度阡●李──老土保育系水果

踏入6月,嶺南水果開始陸續應市,荔枝龍眼這些「大路」水果都略略談過了,不如說說一些在香港開始被遺忘的水果,第一個就揀剛剛應市的李子吧。

李子的栽培歷史悠久,跟梅、桃、杏、櫻桃都是薔薇科李屬(或梅屬)之下的家族成員,共同特徵就是果子上有一縫合線和內裏藏有一顆樣子相似的果核,是一種典型的「核果植物」。

李屬果子分佈甚廣,也雜交培育成很多不同的栽培品種,例如歐洲的西梅、美國的布冧、北京的水蜜桃、土耳其的杏李、加拿大澳洲的車厘子(櫻桃),還有數不清的新品種在發展培育中。經年改造培育之後,不同品種的李屬果子差異更大,能廣泛適應北方到南方的氣候,不過,依然以北方溫帶的溫差與日照更為適合生產優質的品種,好的南方品種就較為稀缺,特別是在潮濕悶熱的亞熱帶地區,廣東的南華李和三華李應該是少有的南方代表了。

十幾年前從一位老師傅余叔手上取得兩株南華李的苗木,但無知的我把它們種了在水溝旁邊,水份太多導致枝葉旺而掛果少,後來把水溝封掉,掛果情況才得以改善,特別今年遇上乾冷又日照猛烈的冬季,李樹早了大半月開花,雪白的花簇盈枝滿瀉,引來大量的報喜斑粉蝶來訪,也成為早春時農友們留影的地方,成為了農場今年的焦點植物。不過,花旺也不一定滿果,花開過後如遇上連綿陰雨,掉果的情況便會非常嚴重,所以大多數的李園梅圃都建在山上向南開陽的坡地,一方面能接收更多冬日早春的日照,另一方面坡地的排水較好,小氣候也較為乾燥,對於有爭春開花特色的薔薇科果樹來說,是最好不過的地理環境。時也命也,我那一株可憐的李子樹也只有將就在小小的農莊內生存,待撞上如今年的個別天氣才能吐氣揚眉,大放異彩。

今年的李花在2月(陽曆)提早盛開,加上陽光燦爛少雨的春季,李子在5月尾已可以採收,而且果實纍纍,上星期連陣驟雨把李子打了不少下來,農友們都不避諱瓜田李下之嫌,彎腰執拾者有之,伸手採摘者有之,繼打卡之後又可嚐新,快樂非常。其中一位農友梁太是個「老上水」,父母六七十年代在上水最旺的新康街開雜貨文具店,她回憶起父母每年春夏之間,會到河上鄉古洞一帶收購毛桃李子青杧果等等,漬在大大的玻璃缶中發售,是非常不錯有賺頭的買賣。

涼果蜜餞成出路

不過,想賺錢也要出品好吃才成,內裏乾坤也有講究,首先要有相熟的果農關係才能留到好貨,另外就是清洗修飾的人工不少,要逐一把果子剝皮和削去壞掉的部份,梁太小時候就最怕這沒完沒了的工作,跟着是搓鹽出水,最後是調校糖醋液漬浸,風味如何就全看製作者的工夫手勢了。涼果蜜餞是李子的一大出路,我家福建古田也有一種叫油奈的大李子,也是以製果乾果脯為主,鹽漬曬乾後作為涼果,比廣東的涼果較為潤澤軟熟,但遜於酸甜之味,母親回鄉返港時必帶回一大包,再以糖醋漬浸,這是她老人家最愛的蜜餞果脯。

近年我見會賣南華李的水果檔越來越少,更絕不見於超市之內,相信已被現代的香港果商打進「老土保育類」的水果系列,只有老區或新移民較多的地方才略有市場,果商現在都傾向售賣美國的布冧、桃駁李、恐龍蛋之類品質穩定,肉厚味甜,美觀又耐擺放的李子,它們雖然跟南華李的英文名也是「plum」,但身份地位就大不相同了,永遠一顆一顆、漂漂亮亮的展示在檔前,而南華李就要成籮的躲在後方,靜候我這些古早酸甜口味的老傢伙去發掘。

今年果實纍纍的樣子。

李花跟梅花頗為相似,梅花單生早開;李花一叢簇生而且較晚開放。

坪原猴

新界邊鄉成長的野猴子,拾起父母的鋤頭想保着最愛的農村風光人情,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有赤腳走阡陌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