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管局谷針銀行怕侵員工私隱 「只能憑個信字」拒逼交出接種紙

金管局谷針銀行怕侵員工私隱 「只能憑個信字」拒逼交出接種紙

【本報訊】政府推動全城谷針,金管局上周去信要求銀行界,鼓勵與客戶經常有面對面接觸或執行關鍵支援功能的員工,盡快接種疫苗或每隔兩周進行病毒測試。多位不願具名的銀行界主管消息透露,當前最大關注是操作過程中,可能牽涉僱員私隱及信任制度申報的有效性,亦會衍生如定期檢測費用承擔等兩難問題,銀行需與人力資源、法律及合規部等商議處理。

因為銀行需要在兩周內向金管局提交,預計接種的部門及員工數量清單,由於時間倉促,消息指關鍵支援功能範圍應如何劃界,是否包括業務主管或高層等,要由銀行自行界定,各行闡釋的結果,以及所獲資訊亦可能不一。

■金管局去信要求銀行,鼓勵員工打疫苗。

手機用戶請按此放大圖表

定期檢測費承擔陷兩難

歐美國家接種比率領先,一些地方或州政府法例,賦予僱主有權知悉上班員工曾否接種疫苗。大律師陸偉雄表示,本港並無相類針對性勞工法例,故理論上僱主無權強制僱員上報有否打針或檢測等個人私隱,只能透過自願及互信機制處理,此舉既非寫於僱傭條款內的聘用要求,亦不能因此構成解僱員工理由,故當局只可鼓勵或透過誘因推動接種,否則有機會引發爭拗。

陸偉雄同意銀行在操作上可能面對私隱及兩難矛盾,「唔係話銀行是否與監管當局合作,係佢哋未必獲取到呢啲資料,下線員工有權不作披露或如實交代。」

金管局發言人回覆查詢說,具體執行上銀行應鼓勵哪些員工接種疫苗,要由銀行按自身實際情況決定,員工若因健康理由可選擇定期進行病毒測試,該局會繼續與銀行業保持溝通,在有需要時提供進一步指引,以保障銀行員工及客戶的健康。

銀行界消息說,會鼓勵列入清單的員工接種疫苗,惟基於私隱及並非法例,只能推動及「憑個信字」(Honest System)運作,不會規定員工提供針紙或檢測紀錄,亦不能涉及罰則,但相信員工會按整體需要判斷。金管局信件提及員工若因醫療理由選擇定期測試,宜採用鼻腔及咽喉合併拭子樣本識別患者,消息說目前自費檢測收240元,若持續每兩周一次,費用由行方抑或員工承擔、檢測是否辦公時間進行等都要研究,若安排太過寬鬆,又會否形同間接鼓勵員工迴避接種。

手機用戶請按此放大圖表

對支援功能員工定義分歧

對於關鍵支援功能的員工定義,本報訪問了五間銀行均各有演繹,數間表示會以「業務持續營運計劃」(BCP)作藍本,即發生重大事故時必須如常運作的支援崗位劃界,未聞要涵蓋行政總裁等高管。但亦有銀行指,按其與當局溝通及內部解讀,有關職位定義可參照《銀行業條例》第72條,法律上需金融管理專員批准委任的經理或任何業務主要負責人等職位,故應包括俗稱「c-suite」的銀行高層,如行政總裁、財務總監、風險總監、各業務如財富管理主管等。

分析指,由於確診「清零」難持續做到,接種比率已成為通關出行的國際指標,當市場恢復正常時,本港接種率若太低,確會窒礙金融業發展及從業員在區內外市場活動,如競投交易、融資路演或維持客戶關係等。

金管局信中鼓勵銀行接種疫苗的部門,覆蓋分行、財富管理、商業銀行、資訊系統、數據中心、財資及結算部門等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