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貧乏的年代 - 古德明

那個貧乏的年代 - 古德明

重讀一本一九六零年代初的《兒童樂園》,又興起「開編喜見平生友」之感。書中一頁「肥仔上學」漫畫,畫中小象是我小時所愛。羊老師要他朗誦課文,他卻糊糊塗塗,拿起母親的帳簿來唸:「蘿蔔兩斤,三角;醬油一瓶,一元;雞蛋十個,一元五角……」他把我帶回童年時代。

那時候,物價現在看來十分便宜,但社會也十分貧乏,生活其實比現在艱難。我家當年在澳門,父親教書,月薪不過八十元左右;母親在家給製衣廠工作,每日除了做家務,從早到晚踩縫紉機,一月也只掙得三、四十元。不是居住祖屋,免交租金,一家四口不知怎樣支撐。

有一次,父親攜我往澳門新填地,探訪學校的蔡主任。新填地是貧民區,房屋都是木板與鐵皮蓋成。蔡主任家門貼了「吾廬」兩字,應是取陶潛《讀山海經》詩「吾亦愛吾廬」之意。我們走進去,陰陰沉沉,蚊飛如雲,一團團襲人而來,驅之不去,蔡主任卻若無其事,想是早就習以為常。這樣的居住環境,比今日香港之「劏房」還要惡劣十倍。

與古家大屋隔馬路斜對的天神巷,當年也是貧民聚居地,巷裏常有遭遺棄的小貓哀鳴,鳴聲在寒冬晚上尤覺悽慘。現在,社會物質上無疑富裕多了,天神巷兩旁都是商店,行人熙熙攘攘,那知一九六零年代情景。

但是,不知為什麼,我就是懷念童年貧乏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