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政府為市民提供新冠病毒疫苗接種超過100天,至今約有104萬人完成接種兩劑疫苗,約佔人口14%,平均每天只有1萬多人接種,這個數字能否反映踴躍程度的高低,見仁見智。若以全港總人口740萬來計算,要完成全部接種需時710天,近乎兩年。
早在年初,不同機構(包括親建制團體)的調查都顯示,市民對於接種疫苗的意向皆保持審慎和觀望態度,其中大概3成受訪者表示不會接種,另外3成則表示保持觀望。若果將這些調查數據,與現在的接種數字對比,似乎都能實際反映民意。不要忘記,根據各國經驗,首100日的接種率應該是高峯期,而往後的時間,除非有強大誘因催谷,否則,再過多100日,即使再多14%市民接種,也只能達到總人口的28%,情況大為不妙。
剛踏入6月,不同商業機構公佈一連串谷針計劃,令市民對接種疫苗的態度起了變化。這些推銷手法不外乎是大抽獎,小至全年港鐵免費乘車,大至千萬元樓房,對基層和中產人士各具吸引力。所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但問題來了:有沒有市民因為身體狀況不適合接種疫苗,可是為了抽得巨獎而選擇去接種?疫苗不是對所有人都絕對安全,就政府早前公佈的資訊可見,不同疫苗對不同人士會產生不良反應。舉例來說,科興疫苗可能對患有糖尿病或心臟病人士有嚴重副作用。正因為這樣,政府也鼓勵市民就自己的身體狀況,在接種疫苗之前,諮詢家庭醫生意見。
同時,政府亦剛剛宣佈,顧問專家委員會只會公佈與疫苗潛在關連的死亡個案,疫苗的監察報告就由每兩星期發佈一次,改為每一個月才發佈一次。然而到目前為止,都沒有一個顧問專家認為死亡個案和疫苗有潛在關連——這是與疫苗至關重要的風險資訊,假若消息被延遲發放或避重就輕,將大大減低公眾對疫苗風險的警覺性。若果政府有足夠信心保證疫苗是絕對安全,何不每天都發佈相關資訊,令市民放心接種?我擔心,政府處理資訊發放的方式,只會令市民更加擔心疫苗安全。
香港病人政策連線早前做的問卷調查,發現不少病人組織的成員都首要關注疫苗的安全和數據。無他,安全第一。
我認為,正確的谷針方法應該回到基本步,由教育和資訊開始。舉例說,英國數天前才錄得自疫情爆發以來首天「零死亡」,令人十分鼓舞;而肆虐美國的疫情在國民廣泛接種疫苗後(接種兩劑完成率為41%),確診數字開始放緩,這都是英美兩國教育及宣傳措施得宜的成果。
此外,喜愛旅遊的香港市民也應該明白,疫苗對於保護自己和身邊的家人至為重要之外,也必定會成為日後通關出境和旅遊的必要條件,政府大可針對此點,向港人重點宣傳。最近幾天,香港能夠維持長時間近零個案的優勢,都是由所有市民守規矩和保持衞生達成的。若果能配合良好的接種率,我相信,有一天,我們都可以在太陽下,除低口罩,為大家過去付出的努力互相擁抱。
林志釉
病人權益關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