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唔打針?你問我我問邊個?(翁梓銳)

打唔打針?你問我我問邊個?(翁梓銳)

醫護人員近來被病人問得最多的問題,應該是:「我究竟打唔打得針?」有人只想尋求意見,亦有不少人希望醫護證明其狀況不適合接種。

於一般醫學原理,醫護人員建議病人或市民選擇某種檢查或治療之前提,必為其利益高於潛在風險。首先,風險並非絕對數字,輕微而又可復原元的副作用(肌肉痛、疲倦)就算發生機會較高,可能不及出現機會少但嚴重又不可逆轉的副作用(中風、心臟病發)可怕。再者,風險重要性因人而異,如有人曾經歷家人朋友中風,見到疫苗可能有血栓之副作用便敬而遠之;而對於「靠個樣搵食」的市民,面癱之影響可能又比其他風險嚴重百倍。

更重要者,因為新疫苗面世時間較短,現在所知風險大多皆為急性風險,疫苗有否慢性或未察知之副作用,皆為未知數。就如有人接種疫苗後,忘記了30多年前6月某個晚上發生的某些事;又或高呼「打咗有乜事可以call我」,而又冇留低電話號碼,「鬼知你貴姓咩陳生」,大家又怎敢下結論,接種疫苗有否對記憶或認知能力有影響?

各人感染風險有異,感染後之風險亦會因各樣健康因素如年齡、罹患長期病患等因人而異。至於疫苗對預防感染及嚴重併發症之效果,則為科學文獻較清楚部份。坊間有云:「梗係打隻冇咁勁,我唔受得。」首先要清楚,作用與副作用之間並無絕對關係。作用較低之疫苗,並不等於副作用較少。香港市民見證特區政府官員多年,理應很清楚很多無所作為之東西,也可具有極大之破壞力。

大家亦要明白現今醫學知識的界限,肯承認醫學的「無知」,才是對市民大眾最大的負責。有官員表示「唔知大家等緊乜嘢」。其實大家清楚,就如坊間流傳智慧名言:「早買早享受,遲買平幾舊。」及早接種可及早預防感染,而延遲接種則可等待更多科學數據參考,卻要付出有機會染疫及社區爆發之風險。到底誰又可預知下一波疫情何時爆發、疫苗效果可以持續多久、疫苗對變種病毒果效如何、政府會否持續供應各種疫苗……各人心裏也有自己的考慮,持觀望態度亦可以理解。

沒人要為不接受治療而羞愧

最為重要者,沒有任何人需要為自己不接受治療而感到羞愧。世上奇難雜症何其多,醫者又怎能用簡單準則全部將其歸納為合適與否。而市民或病人,最重要亦有自由對自己的生命和健康負責,甚麼群體免疫絕對並非首要考量。急救課第一條,要救人首先要確定現場環境及個人安全,否則只會為他人帶來更大混亂。人們大可譴責他人亂拋垃圾、破壞環境,但總不能怪責他人不參加執垃圾活動,要怪責只能怪主辦機構宣傳不力,未能吸引人參加。

有樓抽、有錢派,當然吸引,但亦不應取代預防疾病之原意為接種疫苗首要考量。至於威逼及惡言相向,不只會帶來反效果,更牽涉歧視及人權等問題。政府更不應將「減少威逼」之措施(如接種後才可進入公共設施)當成是「利誘」。

翁梓銳

前線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