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有難,美日中真情何在?(宋文笛)

台灣有難,美日中真情何在?(宋文笛)

台灣自5月中旬起疫情日漸升溫,進入準封城的三級警戒狀態。惟堅壁清野固然能夠爭取時間,解鈴畢竟需要疫苗。台灣內部自主疫苗研發距離收成期尚需時日,對外欲從歐美藥廠採購疫苗,則受限於北京對於台灣政治地位的堅持,採購時往往一波三折,至今成效不彰。

所幸「價值觀相近的政體」宣佈伸出援手。最積極的是日本,首批捐贈124萬劑AZ疫苗,於6月4日抵達台灣,從台灣疫情升溫到救援物資抵達,不過三周,於疫情蔓延之際可謂神速,日本《每日新聞》並報道有國會議員主張研議後續增加到一千萬劑的可能性。美國政府跟着發佈全球疫苗共享計劃,第一階段將分享2,500萬劑疫苗與世界,其中包含給亞洲地區的700萬劑。

日美兩邊動作,雖然執行時效仍然有待觀察,然而對於遭逢變故的台灣社會而言,無疑如同是大旱甘霖,送上兩顆暖心的定心丸。

值得注意的是,美日兩方在提供人道主義外援之餘,皆有給北京保留面子。日本在採取雙邊直接動作援台時,在運輸上選擇以專機形式運送疫苗抵台,並且採用日本航空,而非台方的中華航空,以減少不必要的政治爭議性。

美國國務院提供的全球疫苗計劃的官方聲明中,依然沒有逾越其「一中政策」,在修辭上再度採取戰術模糊。聲明將即將受惠的亞洲各地稱為「國家和實體」(countries and entities),相較之下,在拉丁美洲和非洲部份的名單,則直截了當只將受惠方稱為「國家」 (countries),所以明顯是在避免對台灣的政治地位作表態。一方面,給北京稍存體面,維持美中之間「鬥而不破」格局,二方面,也避免被政治爭議阻礙救人如救火的疫苗分享。

實際上,疫情期間不只美日給北京保留體面,台灣亦致力於迴避爭議。中共近年來每次否決台灣參與世界衞生組織時,理由大多是指控台灣「以疫謀獨」。也因此,台灣外交部高階官員曾於近期高階交流中指出,雖然對外台灣表達希望申請以「會員」身份參加世界衞生大會,實際上包含今年在內真正設定的目標一向都是 (毋須主權國家資格便可的) 以「觀察員」身份參與,甚至時而將姿態擺低至「有意義參與」便可。美日台三方已經將面子做足,然而即便是在尤其具有人道主義急迫性的今年,北京依然拒台灣於大會門外。

不僅如此,當日本公佈捐贈疫苗與台灣時,當被記者問及,中共外交部發言人依然是老調重彈,以誅心論式的強硬表示「台灣當局借疫苗『謀獨』不會得逞」,繼續將政治需求放在高於人道主義之舒解的位置。

兩岸心靈距離再度拉遠

日美和北京行徑差異,台灣社會一相比較,自然人情冷暖,點滴在心。也無怪乎,近日台灣流行一幅卡通,當年 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以及 2011年日本關東大地震,一邊同文手足,一邊區域芳鄰,台灣雖彈丸之地,台灣社會皆踴躍捐贈物資,不落人後。然而當台灣有難時,一邊糾結政治爭議,另一邊卻投桃報李並且兵貴神速。兩岸之間的心靈距離,恐怕再度拉遠了。

日本去年捐贈賑災物資予武漢時,物資箱上曾印着「山川異域,風月同天」一古偈語,曾經瘋傳一時。論其要意,其實亦不過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在5月底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加強中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以及4月份於博鰲論壇主旨演說中皆曾提出的「高舉人類命運共同體大旗」,此一「全人類共同價值」。

北京外交和涉台系統,實應體會層峯深意,以人道價值優先,暫時擱置政治爭議,方可能真正擴大「友華的國際輿論朋友圈」、一同「說好中國故事」。

宋文笛

澳洲國立大學亞太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