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何時了】
全球踏入後疫苗時代,英美等國靠提高疫苗接種率走出陰霾,恢復經濟。本港疫苗開打至今100日,原本1,500萬劑疫苗準備就緒,未料港人接種意欲偏低,至今只有約16%人接種兩劑疫苗,最需要保護的長者,更只有不足12%打了兩針。要在9月達到七成接種率的群體免疫門檻,似乎有一定難度。
全球接種率最高的以色列,全國合共已有約63%人口接種了最少一劑疫苗,60歲或以上人口更有約80%已接種兩劑疫苗。反觀本港,疫苗開打百日,只有約16%人接種了兩劑疫苗,即約144萬人,60歲或以上人口中,更僅有約11.9%人已接種兩劑疫苗。雖然本港特別安排外展隊到老人院舍為長者接種疫苗,但反應欠佳。整體本港80歲或以上人口中,只有3.3%人已接種兩劑疫苗,接種一劑疫苗只有約4%。
手機用戶請按此放大圖表
假設餘下日子直至9月底接種中心關閉,每日有4萬人預約接種第一和第二劑,即會使用約976萬劑疫苗(但未計算於私營醫療機構預約數字),再加已用約246萬劑疫苗,即本港會使用約1,222萬劑疫苗,剩餘近300萬劑。
呼吸系統專科醫生梁子超認為,全球接種率最高的以色列,疫苗開打半年未達70%,相信是因該國年輕人口較多,但細分下60歲或以上接種比率很高。反觀香港最大問題是長者接種率偏低,主要是政府最初推廣疫苗時訊息混亂,當發生死亡或副作用個案時,風險表達上欠清晰,「個問題係自己(政府)搞出嚟,初頭處理個案時唔能夠好正面回應,令好多長者同唔少成年人有錯覺,以為真係會中風,會死人,個個虛驚。開頭個個搶住去登記,後來有問題先減少」。
安老服務協會主席陳志育指出,安老院舍長者不接種疫苗有不同原因,例如身體狀況不適合打針;很多時長者是否接種疫苗是由家人決定,「問老人家都係五五波,未必自己決定到」,家人是否決定長者接種疫苗時一般都較謹慎,及受到外界資訊影響。
本報近日透過街頭訪問了解港人打針意願,周先生稱,對兩款供港疫苗均無信心,因此未有接種。即使盛傳本港日後可能停打BioNTech,屆時只可選擇科興,也不會促使他接種,甚至政府推出多項「谷針」措施,都不會影響其意欲,「打唔打針都唔應該有特權」。
情侶Jack和Helen均未有接種疫苗,表示需考慮自己的身體狀況,最擔心是安全問題,希望接收更多相關資訊再作決定。Jack稱,只有詳細的安全資訊才能促使他打針,其餘「谷針」優惠並非最重要。
中文大學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助理教授郭健安則分析說,與其他有疫苗供應地區首100日的接種情況比較,英國及美國當時能達到38%及25%﹙打一針﹚,對比香港目前不足兩成的接種率顯然未如理想。根據其團隊過往研究,影響接種率有四大因素,包括因應疫情產生的焦慮感、對疫苗的信任程度、自覺感染風險和集體責任。
他解釋,香港整體感染人數比英國、印度等國家遠低,加上港人仍對打針後死亡或出現副作用個案存在很多疑慮,導致接種意欲不大。其團隊去年7月至9月曾以問卷訪問逾1,700名18至55歲或以上人士,發現在第二波疫潮回落時,表明肯定會接種疫苗的港人由16.7%下降至10.5%,其中55歲以上群組接種意向亦偏低,他估計55歲以上長者曾經歷沙士,隨着疫情發展或認為其嚴重程度較沙士低,影響打針意欲。
特首林鄭月娥近期以恐嚇語氣預告下一輪疫苗氣泡措施,禁止未打針人士進入某些場所例如食肆、學校和戲院等。郭健安認為,這類措施會令市民、特別是上班一族帶來生活上的不便,無助提升打針比率。在推行這些較強硬的政策過程中,容易激化市民情緒,無助增加接種人數,隨時適得其反。
病毒學家、香港大學生物醫學學院教授金冬雁認為,科學委員會當初批准科興疫苗供港或未能預料其有效率最終只有五成,即使有七成人接種也未能達群體免疫,影響接種意欲。他形容香港有足夠疫苗卻沒人打是很可悲的情況,相信社會有部份人與政府對立或持觀望態度,政府應嘗試找有說服力的人作游說,否則距離回復正常生活將遙遙無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