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針」百日,本港疫苗接種率仍然偏低,政府宣傳策略失敗。有資深公關指出,政府推銷疫苗上存在多項失誤,包括資訊混亂、官員做騷欠說服力、透明度不足及企圖威嚇市民,令市民更疑惑及反感。政府未有及時處理危機,終令市民對政府的不信任擴展到疫苗之上。
香港公關及傳訊業總工會主席謝栩瑩指出,訂定所謂營銷策略時,首要任務是了解「目標客戶」,放於政府推動打針一事,便須了解市民意願。若在不了解的情況下,所有「營銷策略」都只是胡亂出招,欠缺成效兼浪費公帑。
謝栩瑩引用城大於今年2月、疫苗接種計劃尚未開始時的一項調查,當時有約四成受訪者表示願意打針,但時至今日,疫苗接種率仍遠低於四成。若當初政府有留意這項調查,理應將推廣策略分成兩部份,針對願意接種的人群鼓勵盡早打針,以建立口碑;針對不願意接種的人群,則應加強溝通。然而,政府未有推出任何具針對性的策略,估計屬胡亂出招「谷針」的機會較大。
市民一般難以消化複雜而混亂的資訊,於行銷中向公眾提供簡單、易明及一致的訊息十分重要,否則只會帶來反效果。謝栩瑩估計,政府因不願負責任而未有提供明確的打針宜忌指引,但人命關天,私家醫生更不可能貿然負起責任,只會採取更加謹慎的策略,可能有不少市民因此被建議不宜打針。
政府另一敗筆為未有妥善處理公關危機。疫苗接種計劃初期湧現副作用個案,但政府未有及時公佈,甚至涉事病人後續的康復及索償等情況,政府都未有公開透明地告知大眾。政府錯誤的處理手法令人質疑,結果令「疫苗可能導致面癱或死亡風險」的形象深入民心。最近政府更決定不再公佈認為與疫苗無關的出事個案,進一步降低透明度,只會增加市民疑慮。
政府在市民不信任疫苗的情況下,未有及時疏導情緒,反而在「推銷」疫苗時使用具威脅及警告性的字眼,是第四敗筆。謝栩瑩說,林鄭月娥表明要令不打針的人知道「後果」、立法會議員張宇人斥不打針等同「自私」、林大慶要求不打針港人「感到羞恥」等,都令市民對疫苗更加抗拒及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