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熱天氣持續,戶外工作和運動要注意補充水份,避免中暑。流汗除了散失水份,亦會消耗鹽份。所以不能單靠飲清水補充,要加入鹽份。簡單辦法,是飲電解質飲品。
鹽份消耗,身體的鈉會下降,引致疲倦、肌肉無力、作嘔、頭痛等徵症。嚴重情況,可以引致痙攣、神志不清、甚至死亡。
不過,除了特殊情況,例如大量出汗、嘔吐、肚瀉等,鹽和鈉是宜少不宜多。醫學研究顯示,鹽的主要成份:鈉,如果長期過量,會增加患高血壓、心血管疾病和中風的風險。
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建議,每日納進食量應少於2,300毫克。鈉進食量,並不等同鹽進食量。2,300毫克鈉大約等於5,000毫克食鹽,大約是一茶匙食鹽。這只是一個約數,供大家煮食時參考。不少食物,特別是加工和醃製食物,本身已經含有高鈉,即使你煮食時不加鹽,都有可能超標。雖然現時有食物標籤法,不少食品都需要註明各種成份,包括鈉含量。不過,這些標籤多數需要動腦筋稍作計算。而且購買熟食製成品,例如麵包、燒臘、飯盒等,以及出外用膳,根本不會知道進食了多少毫克的鈉。
CDC指出,美國人每日吸收的鈉,超過70%不是直接來自使用食鹽。根據美國一項2009至2012年研究,無論兒童和成年人,近90%每日鈉進食量超標,高於建議的2,300亳克。而 14歲以上及成年男性,更是近乎全民超標(99%)!CDC列舉10種青少年日常高鹽高鈉食物,包括 Pizza、墨西哥食品、三文治、麵包、火腿等凍肉、湯、薯片等高鹽小食、芝士、牛奶、家禽。
要減少鈉吸收,可以多自己煮食,少加鹽。選擇新鮮、非加工食材。多留意現成食品的標籤,選擇低鈉製品。留意網上列出的食物含鈉資訊,作出選擇。除了減少進食鹽和鈉,增加進食鉀也可以減少心血管疾病風險。含鉀豐富食物,主要是新鮮蔬果。
鄭志文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