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鐘投資筆記】中國走日本之路? - 徐風

【一分鐘投資筆記】中國走日本之路? - 徐風

中國對外耀武揚威,但內裏的人卻看不到希望,被視為慵懶的「躺平主義」開始流行。

在香港的語義中,躺平主義與「頹」、「摺」類似。在長輩眼中,這代表年輕人不思進取,沒有上進心;但在年輕一輩中,則反映出自己就算發奮圖強,得到的回報與收穫根本不成正比。

事實上,躺平主義的發源地是日本。八十年代中後期的日本經濟泡沫爆破,人浮於事,職位競爭加大,但工資增長放緩,M型社會逐步浮現,中產階層向下流。面對高度競爭環境,但得到的回報極低,不如降低物慾,做到斷、捨、離後,其實自己一個更開心。

中國現時的人口結構及社會狀態,與當時日本經濟相似。面對物價及樓價高企,同時經濟增長也有逐步放緩的趨勢,而一些創新技術,例如加密貨幣,則被上一代人把持的監管機構緊緊扼殺。金融危機本是資產大洗牌的遊戲,但由2008年金融海嘯至今,每次出事各國政府都放水救市,結果貧富懸殊再加劇。剛出社會的年輕人,被全球印錢救返生的中年人批評,公平嗎?

另一極端現象,則是越多年輕人希望靠炒股或炒加密貨幣發達。YOLO及「謎因股」的出現,正反映年輕人被逼all in or nothing的心態:上流不成,直接躺平。

中學讀經濟,人的欲望無窮無盡,才有各種需求。但年輕人卻在「反經濟」,沒有欲望,何來需求?年輕人失去動力,當地經濟又如何增長,如何成為強國?所以當躺平主義在微博成為熱門搜尋詞語後,有關部門不是去解決問題,而是迅速「被和諧」。

中國社會似乎正在複製日本走過的舊路,到底能否另闢新徑?不妨拭目以待。

徐風

facebook.com/followsthew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