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年前港大學生張銳輝在太古橋留下大字,成為了校內學生會的悼念六四的傳統,每年都會到橋上為大字補油,並會洗刷國殤之柱。卸任港大學生會長葉芷琳2018、19、20年連續三年參與校內六四紀念行動,她發現去年最多學生參加,「可能大家都想睇吓活動會唔會俾人ban」,悼念活動猶如大學言論自由的測試器,結果校方未有阻止。
葉芷琳自小隨父母參與遊行,小學時第一次參與六四集會,中學時因為有老師放映六四紀錄片,對六四並不陌生。不過傘運後,隨本土思潮質疑六四集會行禮如儀沒有實效,加上不認同支聯會「建設民主中國」綱領,她便沒有再去,「唔去六四集會唔等於我唔繼續悼念六四」,尊重繼續參與集會的人,亦尊重學生會選擇不去。
正就讀大三的葉芷琳成長過程中,親身見證傘運、魚蛋革命、反送中運動。她記得去年與同學商議應否繼續舉行校內紀念活動,「嗰時血腥鎮壓,所以我哋要用呢件事銘記,將來就會喺香港發生,要警惕大家,呢件事曾經發生。」她說對六四體會不及反送中運動深刻,不過作為大學生,有責任提醒新生記得六四,這與反送中運動每個日子都同樣重要。
她認為紀念活動年年如是,但每年學生會都會因應時勢,賦予不同意義,「喺港大我哋高舉言論自由,亦相信學生自主,學生有咩言論想發表,大學都應該畀呢個自由佢哋,呢個係大學承諾過嘅嘢」,她希望師弟妹守住傳統,否則表達自由恐怕一去不復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