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瘟疫歷久不息,國際旅遊業癱瘓,西方國家治疫成效較著者,遂有travel bubble之設,互通旅遊,現代漢語直譯做「旅遊氣泡」,直是不知所云。
英文用bubble一字來說「只許某些人來往的地區」,並非瘟疫降臨之後始創 。一九八零年代,bubble zone 一詞已見於《哈佛法律評論》(Harvard Law Review),指專供墮胎醫療所人員及往墮胎者出入的地方, 其他人不得擅進,以防反墮胎者到場抗議,引起混亂或衝突。制定這種專區的法律,就叫bubble zone law 。至於「只限某些人來往的地區」為什麼叫bubble,我可不知道。
而英文是英文,中文是中文。對中國人來說,「泡」字常帶「一戳即破、不能維持」含義,例如賈島《寄令狐綯相公》詩:「夢幻將(與)泡影,浮生事只如。」中文是要達意的,不是要人家了解英文意思之後才能明白。偏偏那些連說話都學舌西方者,卻最愛說什麼「愛護中華文化」、「提防西方文化侵略」等等。鄭月娥政府就不斷說要與鄰近國家「建立旅遊氣泡」。
然則travel bubble應怎樣翻譯?或曰可譯做「旅遊安全圈」,但這令人想起當年日本軍閥倡議的「東亞共榮圈」,而且「圈」內未必真的「安全」。英文有時也不說travel bubble,改稱為travel bridge(旅遊橋梁)或corona corridor(冠狀病毒走廊),但無論如何,我認為譯做「旅遊互通區」較好,起碼這是一讀就懂的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