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平主義」近日爆紅,甚至惹來官媒口誅筆伐,指「躺平」可恥云云。所謂「躺平主義」,是指年輕人決定不再努力、不再上流,寧願選擇「躺平處事,不買房、不買車、不結婚、不生娃、不消費」。其實這現象不是大陸獨有,日本早在90年代經濟泡沫爆破後,就出現了「低欲望社會」,其中心思想與「躺平」如出一轍。
「躺平」主義其實不失為一個理性選擇:既然這麼努力人工都還是這麼低、買唔起樓、生活水平無改善,為何不求其度過一生?這消極行為就是對高壓迫社會如大陸、日本的控訴。這是個絕對能理解和同情的選擇,可惜社會很多時只會簡單地標籤他們是廢青。
當權者很多時不會重視人民的切身感受,他們更在意的是社會的勞動力。「躺平」即是唔努力工作,唔工作就冇收入,冇收入就冇稅收,那一班靠政府稅收養得肚滿腸肥的人如何是好?所以大陸現時只能寄望「三孩政策」提供勞動力去支撐稅收,但一來遠水不能救近火,二來「躺平」人士無欲無求唔會生仔,三來人們亦開始明白「生三得韮」的道理,所以人口增長都唔慌樂觀。既然種韮菜長遠行不通,現在又有不少韮菜直接瞓低難以收割,那只能寄望生命力強的剩餘韮菜,正所謂「樹大招風」,那些現在仍屹立不倒的大韮菜都特別容易招惹殺身之禍。
神仙丁
《審計搵丁》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