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廣州疫情惡化,部份地方列高風險,但港府仍拒絕暫停「回港易」安排。政府昨公佈收緊回港易檢測安排,今起抵港而之前14日曾於內地或澳門逗留人士,使用回港易返港後須於第3、5及12日強檢。至於「來港易」計劃,特首林鄭月娥指因應疫情要暫緩推出,未有時間表。
其中經陸路口岸抵港人士,回港後須於第3、5及12天接受檢測,較以往多一次。經機場抵港者,則須於抵港當天、回港後第3、5及12日檢測。有關安排亦適用於已完成接種的內地或澳門到港人士。至於未完成接種、非使用回港易者,由現時抵港後接受兩次檢測,增至須在到達香港的第3、7、12、16及第19天接受五次檢測。
因應台灣及新加坡疫情嚴峻,兩地抵港人士檢疫期早前已延長至14或21天,政府昨要求延長檢疫期前已抵港的相關人士,完成原先7天或14天強檢後,接受第12天或第16天及第19天強檢。
另外,新冠疫苗臨床事件評估專家委員會前晚公佈,即日起只公佈與疫苗接種有潛在關聯的死亡個案,熱血公民立法會議員鄭松泰昨於立法會特首質詢上質疑專家委員會,不再公佈與疫苗沒有直接關聯的死亡個案,將適得其反,令市民對疫苗更沒信心。
特首林鄭月娥回應時辯稱是希望市民「更好」掌握資訊,減少因資訊發放經過「某種報道」而引起不必要的誤會。食衞局長陳肇始亦認為死亡個案與打針有「潛在關聯」才公佈會更加清楚,避免市民「只睇到樹木,睇唔到森林」。政府專家顧問、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卻質疑「點解唔公佈」,認為最重要是同時公佈沒有接種後死亡數據,以免市民有錯覺以為所有死亡個案均由疫苗引致。
根據醫管局最新數據,過去一周分別有12及4宗接種後的死亡及流產個案,截至5月30日,累計分別80宗及23宗接種後死亡及流產個案。不過接種疫苗後死亡或流產比率,仍遠低於沒有接種而死亡或流產比率。前日有五人打針後要送院,四人已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