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國安法之後,特區政府全面修訂中小學課程,科科加入國安法概念,真係難為一眾老師。五月二十六日教育局公佈經濟科之國安法教學,建議經濟科老師加入國家貿易與金融課題,例如中美貿易戰,美國取消香港區貿易優惠待遇,建議教師讓學生分組蒐集相關新聞及經濟數據,討論貿易衝突所帶來的威脅。這些事情日日新鮮,天天不同,教師與學生如認真學習的話,實在忙得要命,而教育局在公民及社會發展科指出:「新近發生的事情尚在發展當中,不適宜用作科目的探究題材,學生難以就極具爭議的問題作理性判斷。」
學生在通識科(今社科)不能判斷,反而在中美貿易方面,老師就要回應事態的最新發展,引導學生以實證的態度,開闊的思維進行研究,經濟科老師切勿大意誤入陷阱,稍為不小心,便會給專門「篤灰」的家長向教育局匿名信投訴專業失德,到時一身蟻。
經濟科的傳統主要課程內容是基本供求理論,宏觀經濟學的貨幣金融理論,及香港經濟概況,學生要在兩三年內掌握所有基本概念,已不容易,現在還要加入中美貿易戰,金融安全等課題,在大學經濟系已屬國際貿易理論和貨幣,銀行及國際金融的範疇,屬學位程度課程,中學老師如何有時間指導學生作實證學習?如非尖子學生,頂多只學得皮毛,教育局的課程要向政治問責官員交差,結果只會害苦了老師和學生。
面對破口大罵,張臂歡迎的中美政治經濟關係,中學生未必能完全了解,事實上,特朗普於2018年四月捲起的中美貿易戰,起因並非經濟,而是特朗普政治,中間涉及時事部分,又關乎2019年的反修例運動,大示威和國安法,正是通識科的大禁忌,教育局檢討通識科,導致實際上「殺科」,皆因害怕通識科老師在課堂上講解太多時事及政治分析,「讓學生誤入歧途」(教育局的看法),怎麼在經濟科竟然迫使老師講最新時事?
若左丁山是中學經濟科老師,為引起學生對中美貿易戰的興趣,會先從澳洲龍蝦及車厘子價格的變化說起,再講及澳洲傳媒把New Zealand加上外號為New Xi-land,中國大力禁制澳洲入口,卻同時大力買入美國農產品……相信學生必然有興趣學習,但聰明的學生會不斷問Why、Why、Why。老師不知有無模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