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近日趁「打疫苗送樓」勢頭好,力推谷針計劃,策略仍是靠嚇然後利誘再威逼,但從不深究市民不想打針的背後原因。政府2月推國產科興打頭陣「開壞個頭」,市民對保護率約50%的科興無信心,已直接影響打針觀感,其後亦對專家就死亡個案無關疫苗之說存疑;另一問題是不少市民不服政府借防疫剝奪基本集會權利,荒謬到「一個人原來都可以被控」。
民怨不斷累積,然後特首想谷針時就說「還是要靠香港市民」,實在難聽過粗口。簡單問一句,為何疫情紓緩,仍延續戶外4人限聚令橫跨六四?當一些市民有疑慮、不覺得有急切需要接種時,以不合作態度「無聲抗議」荒謬政權、宣洩不忿,絕不為奇,政府只能怪自己一開始已將政治與防疫掛鈎。
市民不想打針有不同原因,除了身體有毛病不宜接種外,擔心副作用是最為普遍的。政府2月底以政治行先,推科興成為第一隻供港人打的疫苗,50.66%的保護率低得可憐,令市民有「打咗都有一半機會中招」的印象,同時亦對科興所聲稱的副作用資料無信心。今年4月中當局接獲22宗打科興後面癱的個案,惟科興根本沒有列明面癱屬於其副作用,專家孔繁毅竟只淡然地說,港大正研究原因,如屬實會建議藥廠在指引上加入面癱為副作用。市民很自然會想,那還有甚麼副作用無列明呢?事實上,科興剛剛在6月才「成功爭取」世衞納入緊急使用疫苗,政府如果將世衞奉若神明,理應現在才引入科興。
政府引入疫苗策略不科學,不認真檢討,令接種疫苗計劃推行數月後,打齊兩針的市民仍僅約12%。近期接種率靠「送樓plan」才從低位爆升,打了一針的比率升至逾21%,兩針接種率約16%,但與70%至80%的群體免疫要求仍有很大距離。高官之前說「9月唔打就冇復必泰」,又揚言「就過期如唔打就送畀人」,某程度上是散播一種恐懼感,藉此谷針,之後見接種率仍低,就指企業有責任及義務推出獎品或現金等誘因配合,又預告「唔打唔畀入食肆不能上面授課」。這種威逼利誘手法,林鄭月娥卻形容為「香港精神」的體現,說成是大家一齊合作為達至共同目標努力。
專家委員會近日十分配合政府,決定不再公佈與打疫苗無潛在關聯的死亡個案,同時只公佈接種後出現常見副作用的人數,不再詳細說明面癱或流產的「負面」資料。另外,涉及政治的因素,政府似乎盡量不去觸及,9月起有三場中央極度重視的所謂「選舉」,要高接種率才有充份理據舉行投票,如果只有三、四成接種率,又要大費周章解釋為何去年不可搞選舉但今年可以。總之將負面因素消除甚至隱瞞,死不承認防疫及疫苗工作上處處有政治考慮,政府一路走來,始終如一。
政府稍後將打復必泰年齡降至12歲,希望催谷大批中學生接種,屆時會否推出「打針送獎學金」計劃?抑或真的找MIRROR及ERROR宣傳?提供合理誘因谷針無問題,掩耳盜鈴卻不可取。特首早前稱要她答某一句口號是否犯法很難,然而政府不盡責釋疑卻逼市民打針,才是真正強人所難。
無道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