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熱話】
【本報訊】取代通識科的公民與社會發展科今年9月正式推行,教育局在開學前三個月終公佈有關科目的課程及評估指引,當中要求教師不應以仍在發展當中的事件或議題作探究的題材,因「有關議題往往極具爭議,亦未必有足夠和客觀可信的資訊」;又指違反法律或人倫道德的事件或課題,同樣不應作為探究學習的題目。有通識科老師質疑指引下教師日後是否只能照本宣科;並指大灣區和一帶一路發展等議題均是進行中,質疑是否同樣不可以教授。
公民及社會發展科課程及評估指引終於出爐,列明仍在發展當中的事件或議題往往極具爭議,而且未必具備足夠和客觀可信的資訊,報道和評論亦會因應事件的發展改變,難讓學生展開「持平和具證據支持的討論」,故不宜用作探究的題材,以免學生「誤解事件發展和過早作出判斷」。
指引又稱任何違反法律或人倫道德的事件或課題,亦不應作為探究學習的題目,以免「對學生的價值觀與行為有不良影響」。涉及「是非對錯分明、法理清晰」的議題,教師應明確地列舉各方面事實,並向學生指出這些議題不存在討論或妥協的空間。
在學與教資源部份,指引提到涉及國家與香港憲制關係的課題,應從《憲法》和《基本法》的憲制基礎去理解,並多採用及參考官方機構和具公信力組織資料。對於網上資訊,指引指可能存在問題,若發現資料出處有問題,便應存疑。選擇報章資訊時要讓學生了解資訊提供者的背景及立場,避免不經意地受其言論取向所影響。
指引亦有介紹各課題內容,「一國兩制下的香港」課題強調香港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主權和治權都在中國;有關國安法與平衡法治和人權的關係,補充指國安法「不會影響香港的法治和香港居民依法享有的權利」;又指行政、立法及司法機關在以行政長官為首的行政主導下各司其職、相輔相成。「互聯相依的當代世界」補充了中國對全球公共衞生的貢獻,包括有效防控國內疫情、研發疫苗等;「改革開放以來的國家」課題補充了內地和香港在《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的受惠之處。
教協理事、通識科教師田方澤直言指引「block死所有討論空間」,對本身任教通識的教師而言是屈辱:「入行係想做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思考),𠵱家叫我做propaganda(宣傳)。」田質疑該科教師日後是否只能照本宣科。他稱教師都希望學生能就議題有自己的判斷,但從指引卻可見新科只容許單一角度。
田又批評指引不容許學生討論仍在發展當中的議題,「事實上同學往往最有興趣、最有機會接觸就係呢啲,咁都唔講得有咩可以講?」他又稱大灣區、一帶一路發展等議題亦是進行中,質疑局方自相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