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惡病毒糾纏世人一年多,疫情已成為每日的話題,假如覺得B.1.1.7、B.1.351、B.1.617這一串串數字繑口劖手、又擔心用地名來稱呼變種病毒會傷害別國人民感情的話,世衞幫到你!世界衞生組織(WHO)前日宣佈,決定以希臘字母來稱呼各個COVID-19病毒變種,方便公眾討論之餘,同時亦避免讓最早發現這些變種的國家背負惡名。
獲世衞分配希臘字母代號的變種病毒有10個,分別是六個「須留意的變種」(variants of interest, VOI)和四個「須關注的變種」(variants of concern, VOC)。
在這個命名制度下,四個「須關注的變種」按照被發現的先後次序,配上頭四個希臘字母,即最先在英國發現的變種B.1.1.7稱為「Alpha」,南非變種是「Beta」,巴西變種是「Gamma」。印度變種B.1.617分為兩支,其中屬「須關注」的B.1.617.2稱「Delta」。
屬於「須留意」的印度變種B.1.617.1,則獲配上希臘字母中排第十的「Kappa」。希臘字母的第五至第九個,即「Epsilon」、「Zeta」、「Eta」、「Theta」、「Iota」,則分配予五個較Kappa更早被發現的「須留意」變種。
希臘字母代號並不取代變種病毒的學名,科學界會繼續使用B.1.1.7之類的學名,因當中包含了變種資料。「使用學名有好處,但可能難讀難記,又容易誤報。」世衞指出:「因此公眾傾向以發現地點來稱呼變種病毒,但這卻造成污名和歧視。」
歷史上,病毒名稱向來跟最先發生疫情的地方掛鈎,例如伊波拉病毒就是以剛果一條河來命名;1918年的流感大流行則被稱為西班牙流感,即使病毒來源不明。
印度政府就因為印度境內首現的變種病毒被稱為「印度變種」而大發雷霆,上月曾命社交網刪除所有直接提及以至只是暗示「印度變種」的帖文。儘管COVID-19疫情最早出現於中國武漢,中方一直嚴詞譴責「武漢肺炎」及「中國病毒」等叫法。
其實世衞過去幾個月一直設法簡化變種病毒名稱。據知情人士指,之前考慮過用希臘諸神名字、仿古典名字以至動植物名稱,但都被否決;亦有人提出過用「VOC1」、「VOC2」的方式來命名,惟有人指出發音恐怕太接近一個粗俗的英文單字,因此亦被否決。如今採用希臘字母來命名亦只屬援兵之計,因希臘字母只有24個,已用十個來命名變種病毒,一旦全部字母用完,就要再尋新命名制度。
比起病毒命名,疫苗公平分配才是更加逼切的難題。四大環球組織,即世衞、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與世界貿易組織(WTO)昨天就聯合發出呼籲,敦促世界領袖「重新承諾」落實公平分配疫苗計劃,始能讓全球疫情受對控制。
路透社
手機用戶請按此放大圖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