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商經局文件列明,設立電話智能卡實名登記制度的系統及儲存數據所需基建設施的費用,應作為營業成本的一部份,由提供電話卡服務的持牌人承擔。資訊科技商會榮譽會長方保僑表示,電訊供應商處理遙距開戶時或需使用eKYC系統認證,並開發新系統,或需數百萬元,使用相關公司的數據庫亦要長期支付費用,加上實名制後料儲值卡銷量大跌三至五成,有關成本或會轉嫁消費者。
方保僑表示,目前香港只有三間公司提供eKYC系統服務,「電訊公司唔會有晒香港人資料,就算有都唔應該咁樣用」。
方保僑指,電訊商使用有關公司數據庫要繳交月費,視乎服務收費,有關成本將由消費者分擔,「(儲值卡)30蚊,加幾蚊已經好恐怖,收多五蚊已經好貴」,相信電訊商日後或會如「地鐵、隧道及牌照費用」般,列明收取「認證費」。
他續指,參考澳門經驗,實行實名制後儲值卡銷售大跌,有傳言指跌幅達一半,相信香港儲值卡銷售亦會下跌三至五成,並相信電訊商會改售數據額較大的儲值卡,或由現時50GB、80GB增至例如100GB、150GB,減少部份用戶需要購買的張數。
至於電訊商的認證方法,方保僑認為並非百分百穩妥,日前有報道指有騙徒盜用他人身份證,再加上自己容貌便可製作假身份證騙過虛擬銀行程式。雖然電訊商仍可以使用政府的「智方便」認證,但有關程式仍未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