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軚」不一定可恥 - 林夕

「轉軚」不一定可恥 - 林夕

轉軚,有很多別名:「思想轉變」、「信念更新」、「重新做人」、「從善如流」、「腦筋革新」、「言行革命」,其中有貶有褒,綜合性中性說法則是「看法遷移」。

對價值觀「轉軚」者,古有陶淵明,在官場打滾過,開始懷疑人生,折腰價值遠高於五斗米,於是「覺今是而昨非」,務農賞菊去也。對政制觀念「轉軚」者,近代有梁啟超,這位清末民初最紅KOL、真正一代健筆,最初受「為執行我見而無所不為」的師傅康有為「薰陶」,把光緒帝當自肥神主牌,再到支持君主立憲制,跟另一位「意見領袖」孫文打過不少筆戰,最後反過來,被師傅視為仇人的孫文感染,贊成共和制。梁啟超之「轉軚」,到底是「從善如流」、抑或隨世界大趨勢而投降,以至於中國人是否適合沒有皇帝的共和制,就交由後人評說。至少,在梁身上,「投降」並不可恥。

回到近代,對六四看法「轉軚」者,遠多於當時受害者加其九族。事隔多年,沒一點點改變是騙人,也未必恰當。有回過頭來檢討抗爭方法是否適當,然後覺得進退時機拿捏不當,這不算檢討受害者,只為嘗試從歷史經驗中改善爭取配方。這叫「勇於反省」。

真正「檢討受害者」,是怎麼「反省」呢?我就認識一位如是想。89年支持學生,聲討李鵬,十年過去,腦筋更新,跟我分析:學生若沒有鬧到全國各行各業加入,沒有讓元老感受到共產黨政權受威脅,鄧小平就不會自斷一臂,年輕人太衝動單純,反而連累趙紫陽下台,若鄧沒有廢掉趙,文革結束後改革開放政策就能維持下去。

高見!當時我只能提出一點低端見解:六四之前,經濟政制改革總設計師另一條臂膀胡耀邦是誰廢掉的?又因何砍掉?如果說鄧小平要在保守元老與開放派之間玩平衡,在中國日曆上即使沒有六月四日,自保權力的鬥爭遊戲也會永續,所謂「改革」若只為防止自己利益不被改革掉,不容許批評質疑,千千萬萬個胡耀邦趙紫陽只有同一樣慘烈下場。

以上那位「反省派」,也不好意思說他是「無恥轉身」,只是沈迷於中共鬥爭思想史,卻忽略了共產黨之黨性習性,江山不容放權,死性又如何能改?這位「轉軚」朋友,後來成為港事顧問,加入造王者陣營,玩他的權力遊戲去了。若說梁啟超「轉軚」,投降於孫文的潮文,他則在「一部分人富起來」的時勢面前,舉白旗成為捍衛既得利益者的「李鵬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