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平即是正義〉的網文在4月17日問世後,「躺平」在中國網絡上熱爆,官媒是一面倒批判,繼續灌輸奮鬥是幸福的雞湯,網民則多表達「想要有自尊地躺着,而不是毫無尊嚴地跪着」。香港媒體多以旁觀者置評,且偏重經濟活動,其實,香港青年無論是經濟上,還是政治上,今時今日更應該躺平,但這又何異於對中國崛起、香港重回正軌的嘲諷,豈是當局所能容忍的?
被稱為「躺平學」創始人的「好心的旅行家」在帖子〈躺平即是正義〉裏說:「既然這片土地從沒真實存在高舉人主體性的思潮,那我可以自己製造給自己,躺平就是我的智者運動,只有躺平,人才是萬物的尺度。」帖子一呼百應,網友們爭相敍述各種躺平故事和心得,百度躺平吧的帖子已接近50萬條,而官媒和御用學者的批判,更使躺平從經濟範疇向政治範疇延伸,出現了當局更不想聽到的聲音:「社會險惡,先躺為敬」、「躺平是年輕人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周日,豆瓣躺平小組因出現眾多躺平者宣言被關閉,微信、微博、知乎等媒體的躺平者能否繼續暢所欲言,不無疑問。
其實,「躺平」一詞雖新,故事並不陌生。日本的宅男、韓國的「三拋族」(拋棄戀愛,拋棄結婚,拋棄生子)、台灣的「小確幸」等,都是類似的理念或族群。所不同的是,他們沒有受到官方的批判。民主政權可能不會承認社會固化、權貴壟斷利益令年輕人失去上進心,但也不會無恥到把百姓都當韭菜割,不會無恥到去指摘「躺平可恥,哪來的正義感」。
躺平者總究要在寬容的社會才能生存,免於被道德、政治綁架。有網民說:「鐮刀才會反對躺平,因為躺平的韭菜割不到。」然而,專制政權割韭菜的能力永遠不是常人可想像的。有網民圖文並茂地說明國產收割機收割到幾乎貼地的水稻的情形:「國產收割機杠杠滴。躺平沒用,一樣被收割。」中國剛出台生育三孩政策,有網民譏諷:「韭菜不夠割了,逼你種韭菜。」令新生躺平一代心有餘悸的是,1970年代,前蘇聯曾發佈《關於加強同逃避社會有益勞動並過反社會的寄生生活者鬥爭的措施》,有些聯邦更明文規定,適齡勞動者如果一年工作不超過四個月則為寄生蟲。
令人欷歔的是,以獅子山下拼搏精神見稱的香港青年,如今與躺平的內地青年是同病相憐,甚至面對更惡劣的環境。經濟上,香港階層固化的問題不亞於日本、南韓,高樓價的「深層次矛盾」早已令一些年輕人寧願過佛系生活,放棄追逐置業夢。政治上,隨着中國人大制訂的港區國安法、港區選舉法實施,不只雙普選夢已成空,連原享有的自由都在消失。躺平問題,不只是社會流動、資源分配、買樓置業、勞工權益等經濟民生問題,更是民主、自由、人權的政治問題,無力感之下,除了移民,還有甚麼比躺平更合適?
然而,樹欲靜而風不止。在香港,想躺平談何容易?不只香港的社會福利,不可能像北歐國家那樣可以維持躺平者的生存和尊嚴, 更有道德批判、政治批判,足以摧毀躺平者。林鄭月娥向中國官媒控訴香港的「躺平者」:「你要他打針他不打,你要他檢疫他不去。」梁振英更警告:「市民是否接種疫苗,一如其他防疫抗疫規定,不能任之由之。」
由此可見,在香港,經濟上的佛系、躺平者,或許還有生存空間,但政治上的躺平者遲早沒有立足之地。當初選成為危害國安重罪,當呼籲不投票、投白票成為刑事罪行時,你還想躺平,不去投票給愛黨者?說不定哪一天就變成不履行公民義務,構成干擾政權履行職能、危害國家安全,下場絕對比前蘇聯的寄生蟲可悲。
李平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