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悼六四 變則通

藝術悼六四 變則通

支聯會連續兩年遭警方禁止舉行六四遊行集會,儘管維園點點燭光無法點起,《自由花》歌聲不能再在足球場上迴響,但政權禁得到公開悼念,卻限制不到思想自由,嘗試突破形式,以藝術媒介表達者大有人在。創立了12年的「六四舞台」首次用網上讀劇會演出,有行為藝術家去年起練習到海邊點蠟燭,以私人方式悼念,亦有民間組織把《天安門》紀錄片作私人放映,窮途則變通,只為向同路人明志,尚有人未退縮。

記者:陳詠恩

「我們就來個光明正大的紀念,衝擊這條不正常的底線。」這句話是劇團「六四舞台」兩年前劇目《5月35日》的宣傳文案,劇團核心成員兼監製列明慧說:「早兩日先有朋友問我,『你哋句tagline會唔會有問題呀?講到衝擊會唔會構成煽動呀?』我覺得係好難過,呢句tagline都讓人有呢種聯想,白色恐怖已經嚟到啦,大家都已經好習慣佢(政權)會無限上綱演繹……其實我哋做劇本創作,喺香港係合法行為嚟,我希望我哋自己唔好為自己設限制先」。

舞台劇變陣成讀劇會

《5月35日》是劇作家莊梅岩作品,故事講述一對老夫婦的兒子在天安門事件中被殺死,30年後他們決定要到天安門廣場上拜祭兒子。該劇2019年首演時大獲好評,去年「第29屆香港舞台劇獎」榮獲最佳劇本等五個獎項。劇團原定去年重演,但疫潮下劇場被封,改為網上公演《5月35日》(庚子版),「錯有錯着,因為唔能夠喺劇場做,我哋轉咗網上直播,將套劇帶咗去世界各地」,48小時內總共有逾55萬瀏覽量。

今年初劇場因為疫情封閉,原定的重演再告取消,劇團財政大失預算,「六四舞台過往好依靠票房生存,因為我哋冇任何政府資助,使用場地方面,都非常少可以book到康文署場地,都有心理準備要租貴啲嘅自資場地」。列明慧慶幸2019年那次演出大受歡迎,令收入能支撐至今,但也擔心不知劇團尚可生存多久,加上儲備不足以作大型演出,惟有變陣,改為6月1日及3日,舉行兩場網上「讀劇會」,分別先後演出創團劇目《在廣場上放一朵小白花》和《5月35日》,兩場均為免費直播演出,並會邀請嘉賓分享。

她解釋,疫潮下好多劇團都有做讀劇會,一來準備時間較短,亦較節省成本,抽走舞台、燈光、聲效元素,演員坐定念對白,觀眾可以更集中去留意劇本本身,一些場景調動和人物動作則會由旁白說出。

選擇忘記還是講出真相?

列明慧曾在2005至2015年擔當支聯會六四紀念集會女司儀,當年她與其他支聯會義工思考除了遊行、集會這類「硬橋硬馬」形式外,還可以如何紀念六四,於是在2009年創辦六四舞台,首個演出就是《在》劇,舉行多場公眾及學校演出。然而多年來劇團每次埋班都不容易,曾有演員被威脅演出會影響事業,2019年時編劇莊梅岩被內地人登門威脅別再參與六四劇目。

列明慧說,今年所面對的壓力比以往都大,但在高壓政權下他們未有因此退縮,因為六四比以往都接近,例如中共領導層稱六四是外國勢力及西方思潮導致,反送中運動亦被扭曲為受外國勢力煽動的暴動,正如天安門母親三十多年來無法拜祭已死子女,現在即使有人因反修例運動而離世都不能明言,連放一束花悼念也被禁止。「其實呢啲歷史事件,同我哋可以好近,我哋去面對歷史事件嘅反應,同三十年前嘅人好相似,例如我哋選擇忘記、放低,定無論如何都要記低呢件事,將真相講返出嚟?」。

■兩年前的一句文案,現在看來卻有人覺得大膽。

■六四舞台自2009年起上演過多套以六四題材的舞台劇,今年則改為舉行網上讀劇會。

■《5月35日》演繹了六四難屬30年來無法公開拜祭遇難兒子的痛苦。受訪者提供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