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娛樂化 名人公演內心世界

治療娛樂化 名人公演內心世界

哈里王子當精神健康代言人是否稱職,亦涉及學理之爭和對整個治療文化的反思。曾著書批判「治療文化」的英國社會學家菲雷迪(Frank Furedi)指,哈里在鏡頭前展示接受EMDR治療,反映心理治療已走出治療師的沙發,成為一種「娛樂形式」,哈里亦成為「名人和受害者的完美綜合體」。

菲雷迪認為,哈里母親戴妃1997年逝世,是一種「情緒正確」新體制上位分水嶺,從那一點開始,英國人「繃緊上唇」不公開流露情緒的傳統美德,被指是病態,自戀地審視內心世界則成為新的文化理想;心理治療也不再只是臨床技巧,而是無處不在的文化力量,把人人都會有的情緒都變成要「醫治」的問題,同時把公開表達情緒成為新的美德。

他指治療文化打破了內在和外在生活的分界,尤其在治療文化盛行的美國,名人都要公開表演「分享」內心世界,治療如不配合公開展示情緒和披露私人秘密,就沒有意思。

菲雷迪又指在治療文化的「劇本」中,家庭通常都是人生一切失望和失敗的萬惡根源,哈里在他的「名人受害者」表演中,對自己長輩家人的說法也幽暗非常,把退出皇室全心投入加州的治療生活方式,形容成為生存而搏鬥。

兩大學派意見分歧

哈里公開指摘家人,普遍被認為與他接受過很多「心理動力學」治療有關。這一學派繼承了佛洛伊德的心理分析,雖然已拋棄了很多佛洛伊德原本的主張,但基本概念都是要檢視可能造成病人心理困擾的過去經歷,甚至追溯到童年,透過跟治療師對話了解和解開心結。

心理治療另一重要主流「認知行為療法」(CBT),重點不放在檢討過去,而是着重於當下,並藉由有實證支持的方法去影響患者的想法,改變原先不適當、想根除的行為。心理動力學派會認為CBT淺薄,CBT學派卻會指心理動力學治療不科學和耗時長。

將心理問題根源追溯到家長養育問題,亦容易踏進「一切都是父母錯」的誤區。心理治療師查默特(Jean-Claude Chalmet)強調:「好的治療永不是歸咎他人,而是建立了解、同理心、自我感知意識和責任……如果你對過去忿忿不平,治療會是個好的轉捩點。傷害永不是應對傷痛的好方法,了解才是。」

英國《每日電訊報》/《泰晤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