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打工仔派散水餅,最在意的是品牌款式的辨識度,不想失禮街坊。
唯獨上周,利君雅的散水餅,為人津津樂道的卻是歷史深度﹗數款散水餅,印有不同字句,有呢期最紅的天團Error的《我們不碎》,寓意明顯,碎了也會重聚。
也有借宗教名句來表達世俗心情,「他們的罪必受審判」,來日方長,今日獻媚的奸小,自有報應。
但最有深度的當數兩款歷史典故散水餅。
一款餅寫着「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來自文天祥《正氣歌》,說的是兩個不畏強權、直書真相的史官。
董狐寫「趙盾弒君」,不畏趙盾的當面質問;齊國的太史官更慘烈,為了寫下「崔杼弒君」真相,兩兄弟先後被殺,三弟接力記史,仍然堅持講真話。完全是視死如歸,前仆後繼。
另一款散水餅寫有「比干剖心」,這個典故比起「在齊太史簡」較少人得悉,但慘烈殘忍,過之無不及。
《封神演義》記載比干是商朝紂王的賢臣,長有一顆「七竅玲瓏心」,即是一顆心有七個窿,「心漏始祖」。
比干犯顏直諫紂王,得罪妲己,被紂王開膛破腹取出七竅心,但由於有姜子牙法術保護,得以不死。唯遇到賣空心菜的商販,比干問菜販子,「菜可以空心,人能空心嗎?」菜販子答「人無心則死」,比干當場斃命。
你說,這個比干忠臣的下場,是否不忍卒睹?
這兩款散水餅的典故,也解釋了,為何少有人願意做犯顏直諫、記錄真相的忠臣?為何大部份人是「為了得勢先要去勢」的奸小?因為講真話的下場便是「在齊太史簡」死兩個兄弟,或者比干般剖心開肚,死無全屍。即使「在晉董狐筆」的董狐保住性命,但事業之途就此停止,打工仔最痛算這種。
中國傳統智慧,做忠臣無好結果,也沒有保護講真話的制度,如果每次講真相都要拋頭顱灑熱血,後來者自然會有選擇。數一數皇宮之中,是忠臣多,還是太監多?
難怪有人害怕這些散水餅,不敢面對。永遠記住這位講人話的,利君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