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安教育課程框架推出,國安二字充斥中、小學各課程。初中歷史科課程框架,列明教授英國殖民時期歷史時,要讓學生明白國家主權、領土完整的重要性,教育局指引是教師可透過香港早期年報、憲報進行專題研習,讓學生了解港督擁極大權、高官全由英人出任、華人受不平等對待等管治特色。換句話說,即係要學生對殖民地歷史產生仇恨,從而明白國家主權的重要,沒有了祖國,港人就受盡洋鬼子欺凌!問題最令共產黨恨得牙癢癢的,是港人不單沒有產生民族仇恨,甚至眷戀殖民地,認為今不如昔,所以誓要「撥亂反正」,可惜全部錯晒。
首先,所謂《英皇制誥》及《皇室訓令》下的殖民地總督,雖然權力大卻不能胡亂行事,因為宗主國乃西敏寺模式民主體制,受議會監督,亦有傳媒監察,民主制下的外來獨裁總督,比獨裁制下的本地獨裁特首,熟優熟劣,大家可以思考。再者,所謂港督極大權,只存在20世紀早期,香港是商埠,商人及官僚對港督是兩大掣肘,尤其在1967左派暴動後,英國改革香港的殖民地行政體制,最後由麥理浩付諸實行。英治香港乃屬於文明的獨裁體制,重視程序公正、有法可依,權力多是備而不用。殖民地體制的「邪惡本質」,其實不在於總督個人獨裁,而在於殖民地嚴刑峻法,獨裁管治依據這套惡法對付殖民地人民,例如公安條例、刑事罪行九、十條、暴動罪等,但在殖民地時代反而少用,總督及英人官僚善用政治手段去解決社會矛盾,不會一味鎮壓、起訴、判刑。因為他們都明白,這些高壓手段只係壓得一時,無法帶來政治秩序,實現長治久安。但當香港脫離殖民地後,最熱衷留住殖民地惡法及以此檢控市民的,反而是國家恢復行使主權之後的特區政府。課室內面對學生這樣質疑,相信教師也不知如何作答,情況實在令人擔心。
至於指控香港高官由英人出任,這同上海租界由外人共管差不多,華人的心態是只要管理好,由外人來管理又有何問題呢?凡事都係相對的,香港成為殖民地之後,在1952年封閉羅湖邊境前,市民都是來去自由,如果英人高官把地方搞得一塌糊塗,香港哪有可能成為國際城市?殖民地下的香港當然有各種問題,但凡事皆相對比較的,看見另一邊的社會主義祖國,在中共建政後30年,全國忙於搞政治鬥爭,國民經濟陷入崩潰邊緣,內地人拼死偷渡來港,只為了有正常生活。華人在殖民地受不平等對待,總好過自己人歧視自己人,將人民劃成份,「黑五類」受到系統性歧視,出身好就可得到優待。6、70年代多少人偷渡來香港,就是反抗由黨推行的系統性歧視政策。
當今天香港民主選舉倒退到比1991殖民地立法局更不堪,試問又如何煽動起香港人仇恨殖民地呢?於是便嘗試從娃娃教育抓起,可悲及可恥的是當權者以為只要從小灌輸仇恨意識,就可產生愛國主義,試圖在21世紀香港複製120年前的義和團!
劉細良
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