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是一種廣泛分佈於世界各地的植物,尤其盛產於亞洲。竹子喜濕,在溫暖潮濕的中國南部更為常見,中南美洲的竹子分佈比東亞略遜一籌。歐洲和北美相對乾燥寒冷,就較少有原生的竹子了,而澳洲和中東極乾旱之地,更難找到竹子,所以西方園藝界視竹子為高價的園景植物,也是東方的象徵。
中國人對竹子都非常熟悉,衣食住行、藝文詩畫都有大量竹子作為原料素材,竹子製的工具是中國農民社會的必需品,吃飯時用竹筷、蒸菜曬菜用竹箕、晾衣用竹竿、竹蘿筐用來養雞、種瓜建屋要用竹棚架,要沾點墨水脫離農民生涯嗎?也要用竹桿子毛筆練上幾年字,就算是吃的,也要算上竹子一份。
我家早年由福建來港,發覺很多廣東人覺得竹是有「毒」,是多吃無益的食物,在我們眼中卻是美食、更是補品,竹筍便是其中之一。香港人不大愛吃竹筍,也無深山大澤,所以從未聽見有生產竹筍的村莊,全是由國內來的山貨,但竹筍離土見光後易老化,鮮品自然非常稀罕,就算是筍乾也不大易找。香港最常見的,應是潮州人的筍蝦和罐頭竹筍,母親比較愛用罐頭的,貪其方便,只要略略汆水切片,便可炒蛋炒肉,味道只是普普通通,有其爽口之感,卻失清甜之味。偶有親戚到訪,會帶來一張張的筍乾,味道就濃郁得多了。
筍乾在福建、蘇浙、湖南到兩廣都是鄉村土產,特別有名的產地是福建永安,不過,香港的朋友好像都不太愛筍乾之味,嫌其陳酸。竹筍出土見光後很快老化變苦及纖維增多,所以大多會在收穫後即場處理成加工品。我在台灣南投旅遊時,就見山上的鄉民把小腿大小的竹筍切條加工,應是製作類似筍蝦之類的加工竹筍。筍子的加工都有煮熟殺青的環節,一方面去除裏面的有毒氰化物(真的有毒呢),另外是停止老化。殺青後的竹筍依然容易變壞發臭,筍蝦一類的製法是加鹽漬醃保存,而筍乾則以烘焙及日曬方式乾燥保存,兩者都涉及不同程度的發酵程序,所以風味跟鮮竹筍大有不同。現在冷凍和真空技術發達,已經可以在殺青後直接打包出售,跟吃鮮挖竹筍的味道相差不遠了。
母親煮筍乾前要花一兩天浸泡弄軟煮腍,頗費前期工夫,預備好的筍乾已發大成幾倍,切細後跟五花肉燜煮,非常惹味,但我更愛以豆乾肉絲快炒的味道,保留了更多「怪怪的」獨特筍乾農家氣息,但是,我香港的朋友全都不大接受這些「土味兒」。到了九十年代,母親由鄉鄰手中得到了一株麻竹竹頭,栽種在後山之上,我們便開始有新鮮的自家竹筍吃了。
麻竹是一種叢生型的竹子,能適應高山平地的熱帶氣候,也是眾多食用竹子中最為粗長的品種,但味道口感最為普通不過,所以多用於加工之用。種竹筍的要點是養肥竹頭,附近的樹林灌木都要仔細砍伐清除,然後鋤出一圈土丘並加入有機糞肥,最後埋入竹頭壓實澆水。經歷幾場雨水之後,竹頭便重新抽長枝葉,稍後更有細細的竹筍長出,不過仍未能食用,這些小竹子會攤分養份,所以萬萬不能任由它們亂長,幼小的要統統斬除,只能留下幾支粗壯竹竿集中製造養份,到了來年就可收穫了。雖說只是最粗糙的麻竹,但可以在僑居之地看見家鄉的傳統作物成長,嚐嚐其味道,已是父母親當年的一大安慰。
坪原猴
新界邊鄉成長的野猴子,拾起父母的鋤頭想保着最愛的農村風光人情,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有赤腳走阡陌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