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忘與記憶之博弈(鍾劍華)

遺忘與記憶之博弈(鍾劍華)

1989年的六四事件,令中共在70年代後期撥亂反正建立起來的較正面形象一朝喪。雖然後來鄧小平南巡,繼續深化改革開放,經濟高速發展,香港也得到不少好處,但六四這道疤痕已長期烙刻在人的記憶之中,這段歷史也從沒有因中國的經濟發展而被遺忘。

六四發生時,正值香港九七問題進行具體操作及體制安排的關鍵階段,因此港人對六四的強烈反應,影響了《基本法》的制訂,也影響了後回歸過渡期的各種部署。這局面造成的體制結果及心結,也一直延續至今。本來,時間確實是化解悲情的其中一道處方,但首先必須對症下藥,要正視問題,並針對地作出合理回應,否則,糾結的爭論只會不斷延續,不滿甚至敵意也難以疏解。北京當局拒絕平反六四,甚至希望各界都接受其歪曲誤導的解讀,結果是有關的爭論繼續糾纏不休。以為死不認錯,不斷編造謊言,便可令事件平息,這算甚麼政治品格?以為透過強權打壓,便可令大家不再追究,這算甚麼政治道德?以為謊言可以欺騙全世界於久遠,這又算甚麼政治智慧及歷史識見?

回首這32年,中共在港的統戰工作及人心回歸工程一直難以產生預期效果,原因正是香港各界有識之士都不能否定曾經透過視像及各種文獻見證過的事實,也不能埋沒良知。結果是中共只能不斷透過利益去收買一些唯利是圖的舊電池,也只能繼續倚重一些才識俱欠、品德敗壞的土共嘍囉,社會上難免也有一些只識時務的所謂「俊傑」式人物,投誠為當權者臉上貼金。如果這些策略真可產生效果,北京當局還需害怕及抗拒港人的民主訴求嗎?一再違反《基本法》承諾,反映的正是政權內心的虛怯與不安。

到了今天,政權與港人對六四事件的理解已是涇渭分明,是非曲直清清楚楚。否定與迴避難以平抑改革及政治發展的訴求。在香港表現出來的,是人心回歸工程的全面失敗,除了曾抱有幻想的那一代感覺希望幻滅及被欺騙外,年輕一代的心態疏離更是變本加厲,沒有因為天天升國旗、唱國歌而朝權勢期望的方向改變!

這種低水平政治能夠動員的資源已經用盡,但仍不能產生效果,現在就只能繼續向低走,赤裸裸地破壞一國兩制,以國安之名來剝奪港人基本政治權利,又以扭曲的法律程序把大量有識之士困於牢獄,還意圖全面控制傳媒及監控網上言論,把承諾全盤推翻。而行之有效的所謂公務員體制、超過40年歷史的基層政治平台區議會已被弄得體無完膚;立法會竟然倒退至連半世紀前的殖民地議會都不如;曾被稱為「亞洲第一」的警隊變成一班政治打手及毫無紀律的混混;就連被視為香港最後一道防線的法院也被質疑。還未說政權在港代理人還被懷疑要協同江湖勢力,以暴力來恐嚇香港人!

港人會延續求真的想像力

搞到如此下作說明了甚麼?說明了就算今年不能舉辦六四燭光集會,這個政權根本已去到一個捉襟見肘的處境,也完全失去了解決問題的想像力。有理由相信,今年六四就算維園沒有燭光,香港人將會繼續向權勢說明,人民會繼續發揮其想像力,延續這段求真求義的歷史博弈。政權可以繼續低走卑劣,作為歷史主角的人民,大部份仍會繼續堅持追求高尚與卓越。

鍾劍華

香港民意研究所副行政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