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稻米革命 - 左丁山

袁隆平稻米革命 - 左丁山

最近中國稻米大師,堪稱中國米糧之寶的袁隆平先生逝世,全國人民哀悼,袁隆平在大躍進時期目睹政治運動催生極大人禍,弄至全國大饑荒,餓死近四千萬人,悲痛之餘,遂專心投身研究中國稻米增產之道。大躍進之時,飛彈之父錢學森為了自保,拍馬屁,以世界級科學家的地位,竟然附和中國糧食大豐收,畝產萬斤之說,令人側目。1959年的袁隆平只有29歲,相信自己的眼睛,不理會錢學森的謊言,默默地到稻田實幹苦幹,卒研發出中國雜交水稻,1976年起,袁隆平的研究團隊開發雜交水稻的農田生產形式,全國稻米產量開始不斷增長,現在的最高收成量是每公頃16噸,即每平方米生產1.6斤的稻米,領先全世界。

袁隆平艱辛研究雜交水稻的年代(1960年代),適值文化大革命,中國幾乎與世隔絕,科學家難與國際交流,袁隆平全憑苦幹硬幹的精神,一步一步的得到進展。他的成就也沒有多少國際科學家知道。那時候左丁山讀大學經濟系,對袁隆平一無所知,但開始知道墨西哥和菲律賓有綠色革命(Green Revolution),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和福特基金會大力贊助,推動農業技術革命,從水利灌溉,使用化肥,研發高產量穀類食物種子,農田管理技術等,都全面改革,增加糧食生產。一位主要科學家Norman Borlaug被稱為綠色革命之父,1970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表揚他造福人類。

袁隆平那時候卻不為國際人士認識,到後來諾貝爾和平獎也沒相中他,至為可惜。2001年香港中文大學向袁隆平頒授榮譽博士學位,也因事未能出席學位頒授典禮,但在2001年12月還是到了中大訪問,順道訪問中大校友會聯會張煊昌中學,並在學校即席揮毫,題字留念:「知識,汗水,靈感,機遇,與張煊昌中學師生共勉(二〇〇一·十二·七)」,張煊昌中學自然珍而重之,把題字掛在圖書館內。

袁先生一生對提高稻米產量記掛在心,成就非凡,為的是要讓人民有足夠米糧!今天的第一世界卻不那麼重視了,潮流時興No Carb Diet(不吃碳水化食物,即澱粉質),身邊有不少朋友每天都不吃米飯,盡量減少吃澱粉質食物,以前六人同枱吃飯,起碼要米飯六碗,現在呢?兩碗起,三碗止,相信袁先生對此大大不以為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