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說所有的價值都崩潰了,可我中心卻相反,主張『永遠』覺醒、復蘇並擁有其權利。」──三島由紀夫《金閣寺》。
最近影壇傳來震撼消息,有關日本大文豪三島由紀夫的一齣十六米厘菲林紀錄片,塵封逾半世紀後終見天日。《三島由紀夫 vs 東大全共闘》記錄了一九六九年三島切腹前幾個月,與東京大學學生的熱血辯論錄像,並親訪十三位當年與會的學生領袖及專家,英文片名正是《Mishima:The Last Debate》。
一九六九年對日本的衝擊,不遜於一九八九年之於內地與香港。
曾三度入選諾貝爾文學獎的三島由紀夫,被譽為「日本的海明威」,代表作有《假面的告白》、《金閣寺》等,他也參與多部電影及劇作,甚至擔任主角。
作為民族主義者,他人生最淒美的「作品」正是透過切腹來對時代死諫。一九七〇年十一月二十五日,三島將其連載中的小說四部曲《豐饒之海》最後一回的稿件交給編輯,便帶領他組織的私人武裝團體「盾會」發動政變,脅持總監為人質並違法佔領總監室,之後他在露台聲淚俱下向自衞隊成員發表十分鐘演說,誓要效忠天皇並保存日本傳統的武士道精神,呼籲大家唾棄物質墮落,重拾精神文明,推翻日本無法擁有軍隊的憲法規定,結果遭到台下成員唾罵訕笑。三島憤而拾起武士刀切腹自盡,再由身旁好友介錯(砍下頭顱)。他選擇切腹,是代表一個武士未能盡自己努力完成責任的謝罪方式。
三島的自盡不是一時意氣而是有排練的,我翻看過不少有關他的資料顯示,當天他除了留下遺書,幾天前更已開始飲脫脂奶和在直腸塞棉花,以防切腹時失禁影響視覺效果。武士深知切腹無比痛楚,因此身邊要有「介錯人」,在對方痛楚無力時,狠狠斬掉對方頭顱。時至今日仍有人拿三島的切腹開玩笑,指他的介錯人森田必勝劈了三刀都未能砍下他的頭,最後要換另一人落第四刀完事,此舉令森田自疚同赴死。其實,這是因為三島切腹時用刀過度,以致身體太快向前傾,令介錯人未能順利在其身體倒下前一刀砍下頭顱;可見,三島對世道的憤慨有多深。據現場目擊者回憶,三島與森田被切下來的頭顱就放在地上,還有幾把武士刀。
很多年了,我一直關注三島用來切腹武士刀的下落,究竟它有被博物館或私人收藏嗎?被政府沒收了?還是被丟掉?就算找日本學者打聽,一直都不知下落。不過,這刀的來源,倒是也有故事。
日本於一九七四年便出版了一本書《関ノ孫六》,講述三島用來切腹的刀,刀主是船坂弘,他是二戰時受傷的軍人,是日本刀的專家,更是涉谷大盛堂書局的老闆,家中收藏了五十把名刀。三島某天拜見船坂弘,船坂弘問起他有沒有藏好刀?三島說一把刀是武士的靈魂,很可惜他沒有一把好刀,於是船坂弘便贈他「関ノ孫六」,三島把它改裝成軍刀,甚至在「三島由紀夫展」也有展示過這名刀,想不到最後他竟然以此名刀了斷自己。可惜,此刀被劈至變形也砍不下他的頭,最後要由另一刀代勞。
三島轟烈地死去,以呼應他對於美的理解。如同在《金閣寺》中,主角一把火把他認為最美的金閣寺燒掉;猶如他自我毀滅於盛年,毋寧同歸於盡,但求警醒眾生,彷彿在預示他為軍國主義殉道。
我永遠記得,三島仿效意大利經典殉教畫中Saint Sebastian的一幀舊照。Sebastian因信奉基督教而被綁在十字架上亂箭射死,在畫家的筆下,他雙手被綁在頭頂,無瑕的胴體袒露着,身上插着箭頭,這個死亡場景不但不恐怖,反而美得令人動容。
三島模仿古畫的構圖,自己當上了Sebastian,拍下照片。他二創的自戀和毀滅美學耀眼奪目。年輕的胴體彷彿不以毀滅為痛苦,他抬頭自若地望天,表情作出了「毀滅讓自己成聖」的宣言,高呼美的毀滅是比美更美的絕美。
鄭天儀
文藝平台「The Culturist 文化者」創辦人、大業藝術書店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