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由大後備變世界百大投手 港板隊長外闖夢

話題:由大後備變世界百大投手 
港板隊長外闖夢

板球為全球第二最受歡迎的球類運動,但在香港仍不普及,不少港人視之為屬於南亞裔的運動。事實上,華人球員已進佔香港女子板球隊多時,港隊38位女將當中就有16位華人,當中陳嘉瑩(Kary)早年曾呆坐後備席足足兩年,但如今已是球隊歷來最年輕隊長,更成為世界前百名投手,正朝外闖澳洲的目標進發。

記者、攝影:麥卓溢

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自幼好動的Kary小學開始已涉獵各種運動,足、籃、排球都有參與,但在中二時首次接觸到板球後令她一試難忘:「很新奇,出盡力打走板球就可以,跟以往我玩足球、排球很不同。」當時Kary在學校用網球試玩,後來被教練邀請試打正式比賽,才知真正板球原來相當堅硬:「試玩時教練打到3、4層樓高,我再接也沒問題;到打正式板球才知球原來很硬,接球接到手腫。」但傷勢未有減少Kary對板球的熱愛,反而更享受場內每分鐘:「比賽時教練不可在場上指揮,加上場上變化很大,只靠球員及隊長即時討論戰術,這是板球最吸引的地方。」

一年多後Kary加入港隊,年僅15歲的她是隊中最年輕成員,欠實戰經驗下只能先列後備,在場外為隊友拾球、送水、送毛巾,不料冷板一坐便是兩年。當年她還是港隊女足U16成員,板球、足球兩邊走,練到腰痠背痛卻苦無機會,令她萌生退意:「當時有個教練跟我說,後備不等於比其他人差,反而比場內的人看到、學到更多。」

獲教練開解後,她決定放棄其他運動,專心板球,即使長居後備,依然經常就戰術、佈陣發問,或因此令她比隊友擁有更多知識。當年有場港隊以兩分之差落敗,最終無緣決賽,雖然當時Kary仍是後備,卻在所有人之中哭得最厲害的一個,甚至哭着跑入場鼓勵、安慰一眾隊友:「當刻才知道原來自己為了板球可付出這麼多,不想再做後備,要上場為球隊貢獻,即使輸,也在場內哭。」

■當年場上的野孩子,Kary如今已成為港隊不可或缺的成員。

最年輕隊長學會負責任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Kary的努力終換來回報。當年Kary隨隊到泰國清邁打世界盃外圍賽,比賽前一晚始獲悉將擔任開場擊球手:「我整晚睡不着,到場上手又發抖,幸好表現不過不失,最後獲勝而回。」自此Kary被列入正選,多被派擔任開場擊球手,肩起得分重任。隨着在隊中資歷漸深,她被推舉為副隊長,更在前年升任隊長,以22歲之齡成為港隊歷來最年輕隊長。

回想初入隊時,Kary笑言當年自己儼如野孩子,無責任感、頂撞教練、練習時不認真、遲到、缺席等都試過;直至近年在球隊擔當要職始明白責任的沉重:「一直以為隊長只是在場內指揮就可以,但原來場外要協調隊友與教練間的關係,解決很多場外問題。」

港隊華裔女生擔大旗

板球雖風靡全球,但在港仍屬小眾,男子港隊成員更清一色為南亞裔人士。不過女子隊就相反,有不少華裔女生擔大旗。訪問當日除Kary外,仍見不少華人女將練習身影。她指最初接觸板球時只有六個人,「惟有跑去附近公園湊人數開賽,最終有個婦人仗義幫我們,不過最終都輸了,哈!」正因為這些經歷,令她們更珍惜每次練習及比賽的機會。Kary所屬球隊前年只得4、5名華將,幾年前她加入新成立的全華班板球會紀利鳳凰,首仗已遇不夠人比賽的情況。經過多年推廣及發展,如今港隊已有一半為華將,足見板球已漸為華人社會接受。

作為板球員,Kary擊球及投球皆精,早前投手個人排名更打入世界前百,足見實力非凡,令她更想外闖挑戰自己,尤其是到板球大國澳洲開眼界:「在香港我可能是Top 3,但到外國吸收的經驗會更多,知道自己實力如何。」又希望領港隊贏得11月世界盃外圍賽,甚至領港隊走上世界舞台。

手機用戶請按此放大圖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