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最新分析顯示,之前多宗本地個案均屬復陽或受污染,本港其實已36天本地零確診,政府專家顧問袁國勇宣佈,歷時半年的第四波疫潮已完結。但他同時警告,第五波疫情很大可能爆發,社交距離措施不宜放寬,必須及早作好準備,預計疫潮將會持續多一年半。
本港昨新增一宗輸入個案,連續兩日零確診斷纜,患者是從印尼抵港的42歲女子,在酒店檢疫期間確診。衞生防護中心亦發現過去一個月內的本地個案均在入院後再驗不到病毒,部份人更已有抗體,所以交由專家進一步分析。
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政府專家顧問袁國勇昨公佈分析結果時表示,上周初步確診的官涌疫苗接種中心61歲護士,其病毒與科興疫苗的病毒株脗合,有可能是她用針筒抽取樽內疫苗時因氣壓而小量外洩,污染了她的手部,再接觸到其眼、鼻。在接種中心採集的43個環境樣本中,亦有八個呈陽性,因此可確定個案只屬疫苗污染。
至於第11822號的4歲男童,由於病毒量低,亦驗不到抗體,檢驗發現他只因玫瑰疹而發燒,但病毒互相干擾機會低,最大可能是他早在1月曾輕微感染,現時只是復陽。
第11831、11833、11834、11835和11836號患者分別由印尼、菲律賓及巴基斯坦來港,完成檢疫後才確診,免疫球蛋白分析顯示,五人很可能來港前曾受感染,亦屬復陽個案。衞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表示,若不計以上六宗個案,本港對上一宗本地個案是4月23日。
袁國勇提出結論,第四波疫潮已經完結,本地已清零,但第五波、甚至第六波疫情很大可能出現,因病毒穿透性很強,防疫久守必失,警覺性會下降,一有漏洞,病毒便會走入社區,一發不可收拾,新西蘭和台灣都是例子,預計疫情將會持續多一年半才會停止。放寬社交距離措施「諗都唔好諗」,之前每次放寬都出事,更不應再「等運到」,必須作好準備,包括應對入境旅客驗抗體,以及改善食肆、娛樂場所及健身中心的空氣流通量。
袁建議,應對第五波疫潮應盡量維持正常生活,包括不應再停課,可讓已接種疫苗學生回校,無打針的學生則在家上課;疫廈毋須全幢撤離,已打針居民可留下;而每波疫情都縮短堂食時間更對食肆不公平,已打針食客應不受限制。
他批評,本港疫苗接種率低,是因為政府無解說清楚,令不少市民、甚至醫生護都有荒謬的誤解,以為「打咗會死」。28宗接種疫苗後死亡個案,解剖結果都證實有嚴重冠心病,打不打針都會死,但政府一開始無交代清楚,坊間亦有不少沒有科學根據的傳言,例如打針引致流產、會改變DNA等,但沒人駁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