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客的死穴 - 楊懷康

黑客的死穴 - 楊懷康

五月七日星期三,美國東岸時間早上五時三十分,輸送美國東部四成半汽油、天然氣的殖民管線公司(Colonial Pipeline)收到「黑暗面」(DarkSide)的勒索通知。三十分鐘後,公司總裁布朗特(Joseph Blount)得悉情況,拍板支付75個比特幣贖金,合共約440萬美元。這位總裁彈指之間作出此重大決定,顯見擔當,經得起考驗的大將之才也。(反觀大陸,從武漢爆發瘟疫到中央拍板抗疫,歷時個多月。)「黑暗面」倒算均真,贖金到手即交出解鎖密碼,讓殖民管線重啟電腦系統。俾不俾贖金可不無爭議。

布朗特的盤算簡單:時值初夏,驅車出門者眾;油站供應中斷將形成恐慌。東部人口稠密,社會出現恐慌,後果可大可小。440萬美元雖非濕濕碎,殖民管線是門大生意,俾得起。《經濟學人》先前報導,2017年,黑客劫持另一門更大的生意——全球規模最大的貨櫃船運公司、丹麥的馬士基(Maersk)——的電腦系統。馬士基的業務遍佈全球,系統癱瘓,後果尤甚於殖民管線;乖乖奉上3億美元贖金,自不待言。

從FBI以降,執法機關都不主張俾贖金,道理簡單:屈服形同鼓勵勒索。可是殖民管線出事前一星期,黑客老虎頭上釘蝨乸,勒索首府華盛頓的警察局。2019年,鄰近華府的波爾的摩市遭勒索,損失了1千8百萬美元;銀碼4倍於殖民管線。除非執法機關有絕對揸拿將黑客繩諸於法,否則光是大聲疾呼勿向惡勢力屈服,難以叫人信服。在黑客眼中,美國東岸城市顯然是嚿肥豬肉。除了政府機關,劫持醫院、醫療系統時有所聞。這些系統人命攸關,一旦癱瘓,後果遠較燃油斷供、運輸癱瘓更為嚴重;沒有不付贖金的餘地。

看似予取予携,黑客卻也盜亦有道。《經濟學人》指出,2020年全球總贖金銀碼估計較19年飈升了311%,為數達3.5億美元,平均計是每日坐收差不多一百萬美元;銀碼不小,可是只消騎劫一間馬士基已經到數了。黑客顯然深知,次次勒索都獅子開大口猶如逼苦主同你死過,結果不難是一拍兩散。月前黑客勒索佛羅里達州的教育部門4千萬美元,談判專家直情以告:不要開玩笑了,搞教育的何來這麼多錢?取之有道方能長做長有也。

專家指出,黑客的發財招數並不複雜;他們大都是藉着電郵入侵企業的系統。只消個別員工一時大意,整間公司的系統將不難淪陷。疫情肆虐,不少人居家上網工作,猶如給黑客大開方便之門。在美國,FBI稱年來黑客入侵的網上罪案陡升300%。互聯網的先天設計是門常開,黑客也就防不勝防。勒索無日無之,皆因黑客並無固定目標讓執法機關能聚焦對付。此話怎說?

一如抗爭活動,黑客制勝之道是be water,典型的冇大台、打游擊。專家又指出,參與勒索的黑客皆為烏合之眾:打探入侵電腦系統門路的是一夥人,編寫勒索程式的又是另一夥人,成功勒索負責收數變賣比特幣的又是另一夥人;不同的人負責不同的工序,他們互不認識,鎖定勒索目標了方召眾犯案。如水般靈活變形走位,要打擊談何容易?

黑客勒索成為頭條新聞,後果之一是形成一股要政府出手制裁的民情。這不表示有關當局對連番勒索置若罔聞。只是礙於其先天的設計、後天的操作模式,執法機關難以落手而已。然而新近美國財政部還是頒下指令,涉及超過等值一萬美元的比特幣轉手需作登記。可是有這樣的記錄不等於能擒拿遠在前蘇聯的黑客,實質意義有限。執法機關束手無策,私人組織又如何?

抵禦黑客入侵的軟件固然是一門大生意,美國新近又有退休將軍主張回到十八世紀,由國會發出所謂「私掠許可證」(letters of marque and reprisal)讓有能力的人拿黑客像海盜般來對付,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攞正牌搶奪其勒索所得。這當然是紙上談兵了:一如前述,贖金一到手黑客即水銀瀉地,怎追?

即便如此,黑客卻有死穴──比特幣。這些電子貨幣每次易手均有記錄可尋,但其先天設計則隱藏持有人的身份;偵察到下落不便能擒拿黑客。加以有像攪拌機般的程式將比特幣化為碎片,要追尋亦難似登天。何況一般估計黑客大都匿身俄羅斯、中國以至北韓,即使不是公然縱容包庇,有關當局顯然默許黑客活動,讓他們法外逍遙。

儘管有此等優勢,貨幣之所以成為貨幣,關鍵是為人認受是以有交易中介之功能。自從在2009年面世以來,除了個別美國五金建材連鎖店、咖啡店外,沒有多少具規模的商號願意以比特幣作大銀碼交易;馬斯克的特斯拉電動車是僅有的例外。然而不旋踵他老哥已改變主意,害得比特幣應聲大跌。

若是不能廣為流通、作大銀碼交易,比特幣難成氣候,其幣值也就難免會像坐過山車那樣大起大落;價值大起大落也就難以成為廣為認受的交易中介。這是個雞與雞蛋孰先孰後的難題。不能成就為交易中介,比特幣將摔不掉為小衆眾玩意的厄運。雖不致得物無所用,成功勒索的黑客不見得能盡享榮華富貴。高科技勒索所為者何?不只是為了嘆杯靚咖啡吧!

路透社

補白:不可出無車

世事輪回。一個世紀前,汽車三分天下:三分一是蒸汽推動、三分一是電動,再有三分一是內燃機驅動。現今內燃機無疑依然主導市場,電動及氫氣驅動已然冒起且漸成氣候。

汽車會否重現三分天下之局猶是未知之數,可以肯定者,安步當車,自欺欺人而已。是以蒸汽、電力、燃油、氫氣甚至核能驅動之汽車將層出不窮。人性「不安於室」,而出不可無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