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根據發展局去年文件,新界東北發展計劃受第一階段工程影響的農戶約30多個,當中14戶參與「復耕計劃」,另兩個選擇農業園及六個表示無意復耕。
另一位本來在馬屎埔耕作的農夫、受發展影響漁農戶聯會代表謝達仁,亦經「特殊農地復耕計劃」被發配至古洞北馬草壟荒地,不但面積較細,更引來附近同受發展影響的農夫不滿。
農夫謝達仁說,馬屎埔共有八個包括他和阿戴在內的農戶,去年4月原本被發展局分配至華山復耕地。但至去年12月,當局把原本分配予他及數名馬屎埔農戶的「華山地」,改為分配予另外四戶農戶,但阿戴及另外兩名馬屎埔農夫則可留在華山,農夫曾要求發展局解釋不果。直到今年3月2日,發展局突然發信,向他表示會分配古洞北馬草壟的土地予他復耕,另有四名農夫也被發配至馬草壟。
謝達仁投訴,馬草壟並不在「特殊農地復耕計劃」的五處復耕地之列,質疑馬草壟復耕地未曾諮詢當區居民,因曾問過區議會和古洞相熟的農夫,均表示對馬草壟復耕地不知情。由馬屎埔坐小巴到馬草壟,單程要90分鐘,屆時農夫將難以賣菜。
古洞北也是發展區,同樣有需要土地復耕的農夫,謝達仁質疑:「點解唔將馬草壟嘅地畀返古洞嘅農民?」結果同月10日到場視察時,就有古洞北農夫抗議,當日亦未能開會。及後當局再次來信,聲稱已在10日安排了視察和講解會,催促他盡快繳交重置耕種場地計劃書。
謝達仁表示,去年獲發配的華山復耕地有0.7斗(約5,000平方呎),但自己在馬屎埔的農地有逾1斗(逾7,260呎),當局解釋用航拍機測量菜田只有0.7斗,「果樹嗰度呢?佢無計」。獲分配的馬草壟復耕地,僅得0.47斗(約3,400呎)。當局未有解釋復耕地「縮水」的原因,派地面積和位置等準則,農夫拒絕後會否重發其他土地復耕等,當局同樣未有解釋過。
發展局辯稱,鑑於復耕計劃下的復耕農地供應有限,未必能滿足全部申請農戶的要求。為此,當局已同時向受影響農戶提供位於古洞南的農業園作為復耕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