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醫生寫週記:疫苗事故數據(鄭志文)

家庭醫生寫週記:疫苗事故數據(鄭志文)

食物及衞生局公佈注射新冠疫苗後異常事件數據。由今年二月尾至五月中,兩個多月,近120萬人已經接種第一劑疫苗,共使用了超過200萬劑疫苗(包括接種了一劑及兩劑人士)。

不少人仍然被偶然出現的嚴重事件困擾,特別一些懷疑相關的死亡個案。未打針人士始終擔心是否由疫苗引致這些嚴重事故,所以仍然持觀望態度。於是,食衞局公佈調查結果,希望令大家釋懷。

直至5月中,衞生署共接獲2,890宗異常事件報告。其中,「急症室及住院死亡」有58宗、「急性中風」176宗、「急性心肌梗塞」62宗、「流產」14宗。單看數字,並不能掌握情況。將個案除以已經打針人數,得到出現事故的頻率。「急症室及住院死亡」每十萬已打針人士有0.49宗個案、「急性中風」1.51宗、「急性心肌梗塞」0.53宗、「流產」0.38宗。

為了比較接種了疫苗是否出現更多異常事件,食衞局計算以上4類事件於合資格打針,但無打針人士的發生率。結果是「急症室及住院死亡」每十萬無打針人士有15.86宗個案、「急性中風」5.82宗、「急性心肌梗塞」2.69宗、「流產」6.32宗。

結果顯示,打針後出現的死亡、心臟病、中風及流產,都明顯比無打針群組低。結論是打針安全,並無增加異常事件風險。

這些數據,的確是令人放心,因為事故風險並無增加。不過,卻很難向病人解釋為甚麼兩組有這樣明顯的差別,甚至有病人查問,是否打了針可以防止中風及心臟病?當然有這個可能,但更實際解說,是兩個組別的背景不同,存在太多confounders(干擾因素),例如肥胖、吸煙、血壓高等,令兩個組別不可能作直接比較,是傳統的橙對蘋果比喻。

最理想的比較,是作更仔細分類,運用統計學,作個案對照等計算,令兩組基本因素相若,唯一差別是有打針與否。我相信最終結果會是,兩組比較,打針與否,異常事件比率相若。

電郵:[email protected]

鄭志文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