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買高賣是商業世界的常識,要是有人把邏輯倒轉,那肯定就別有內情,話說有財團於2020年高價32億元從新創建(659)手上接貨,令外界摸不着頭腦,事隔不夠一年,財團終於露出肥美的馬腳,放風要搞新巴城巴合併,原來是想在經濟不景的情況下,仍堅持想玩老掉了牙齒的壟斷遊戲。
對於新巴城巴的亂局,行政會議成員、運房局和運輸署責無旁貸,兩巴不斷強調很久無加價,是睜大眼說謊,這個世界沒有「焗賭」,難道財團當天斥資32億時沒有想過風險?更離譜的是,前後未及半年,已加價一次,半個月後再極速放風會再加價。
而現在也必須亡羊補牢,不能夠再任由新主予取予携,反競爭搞壟斷。試想想,一旦兩巴合併成真,帶來的壞處只會越來越多:為了開源而加價、整合班次或削班;裁員為了節流而裁員或削福利,在經濟困境下為基層員工百上加斤,絕對不符合現在內地政府所推崇的聚焦民生,讓市民為財技埋單。
略懂政治現實的,也該明白到妥協的藝術,新主肯定會拿出一盤爛賬,指去年撇除政府補貼全年稅前虧損高達8.13億元,客量方面同樣按年下跌約27%。但此時政府就應該退一步,進兩步。要是真的要批准新巴城巴合併,也該設下一些條款,如抽起20至30條港島非過海線,讓巴士公司重新競投,且需提供方案解決把一些路線投訴率高、經營不善的問題。
政府近年要推甚麼智慧城市,但卻無甚智慧,這時候正好研究如何把公共交通的數據一步步整合起來,提供更多利民服務。
大灣區國舅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