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本港疫情緩和,但社區仍存在隱形患者。中大醫學院一項研究發現,有六名非康復者的參加者體內驗出COVID-19抗體,佔整體參加者0.14%,意味他們曾受感染,當中五人曾接受檢測及隔離,卻成漏網之魚。按此推算,本港隱形感染者人數或高達兩萬人。
本港至今錄得逾1.1萬宗確診個案,中大醫學院團隊由去年4月21日至今年4月18日期間,招募共4,198名18歲或以上人士進行抽血及問卷調查。參加者的年齡、性別及居住地點等特徵與本港整體人口分佈比例類似,當中4%人曾與確診者接觸、5%人曾接受隔離檢疫、50%人曾經接受檢測且結果呈陰性,67%參加者自2019年11月起不曾出現呼吸道或腸胃疾病症狀。
調查發現,六名參加者被驗出體內有病毒IgG抗體,代表他們曾經感染病毒,佔整體參加者0.14%。當中五人曾經有歐洲旅遊史、曾有呼吸道症狀,及曾被隔離檢疫且檢測結果呈陰性;餘下一人則不曾外遊,所有人都沒有確診記綠。經統計學調整後,團隊推算本港成年隱形患者人數介乎4,439人至19,659人。
中大醫學院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教授黃至生表示,即使以最大隱形患者數字估算,全港總感染人數仍僅約3.3萬人,確診個案與隱形個案比例約1:2,參考外國類似研究,隱形感染比例可高達1:10或以上,遠高於本港比例,反映本港防疫措施有效。
對於有六名參加者驗出體內有抗體,但一直未被發現曾經確診,中大醫學院微生物學系系主任陳基湘認為,檢測單位採樣過程需要更為嚴謹,而調查中亦有參加者表示採樣過程沒感不適,或代表採樣位置未夠深入。陳基湘又說,本港疫苗接種率較低,同時感染率亦較低,代表絕大部份市民未擁有抗體保護。他指中大醫學院另一項研究初步顯示,111名參與研究的接種疫苗人士均已產生中和抗體,當中無人出現嚴重副作用,呼籲市民及早接種。
本港昨日再新增一宗輸入個案,患者是一名27歲從阿聯酋抵港女子,24日發病,驗出帶N501Y變異病毒株,但沒有L452R變異病毒株。她5月24日乘航班EK384抵港,沒有接種疫苗。另有少於五宗初步確診。
衞生防護中心亦正調查一宗外地確診個案,患者為一名51歲男子,該男患者本月8日與其19歲的女友人同赴深圳,其女友人前日已於深圳確診,男患者則於23日確診,其病毒抗體測試結果為陽性。該名女友人今年1月在歐洲旅遊期間曾經發燒。
另外,醫管局宣佈,由本周末起進一步擴展特別探訪安排至18間非急症醫院實施。家屬探訪時須持有72小時內的陰性核酸檢測結果,而已接種兩劑疫苗超過14日的人士,則可選擇以24小時內的病毒抗原快速測試代替。家屬亦須經由病房職員預約探訪登記,再由職員致電聯絡。